“公益”、“文创”、“环保”、“支教”、“大学生创业”,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联的词语描述了同一支实践队。2020年7月,天津大学今日青空实践队(即文化振乡村-文创产业扶贫实践队)的队员来到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光华乡杨蓬村。1个月过后,他们怀揣着“家国情怀”与“天大品格”在青山环抱的杨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用青春的朝气和对乡土浓厚的爱在杨蓬“杨梦蓬飞”。
(图为杨蓬村乡村调研风光。今日青空实践队供图)
8月2日,实践队队员李智伟等带着捐赠物资来到了“青空”之下的杨蓬小学。27套棉衣、100斤图书,实践队充分结合小朋友们的实际需求,用创业收益解决了杨蓬小学无校服、无图书角的难题。我们的善举得到了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的关注,并被山西新闻网、运城新闻网、运城晚报、文明运城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苏红霞校长代表杨蓬小学对天津大学今日青空实践队的此次实践帮扶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称赞道:“天津大学千里驰骋送爱心,杨蓬小学书色青青谱新篇!”
(图为实践队捐赠物资赠予仪式,今日青空实践队供图)
与杨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去年10月,实践队参与了“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进行了“城郊、乡村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主题调研,期间走访了4镇12村26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单位,看着一处处承载了乡村文化的低级别文物不被重视、满目疮痍,不由得深受震撼,心痛不已。
(图为实践队参与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今日青空实践队供图)
面对现状,实践队队长蔡秋全提出:“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设计大众文创作品并开发乡村文旅,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在教保结合的框架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依恋。”经过完备的前期准备和详细的资料检索,最终决定在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运城市万荣县开展项目尝试。
疫情使得实地调研举步维艰,但疫情只能阻绝旅途的脚步,无法阻碍实践队公益创业的梦想。足不出户,完成了文物资料收集、市场调研,预先设计了8款乡村大众文创作品,并申请了2项专利。队员胡凯元回忆起这段疫情创业路时说“当大多数的同学都在疫情中迷茫时,我最激动的就是每天上完网课和同学一起‘云创业’”。通过先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立的公司,实践队少量生产了部分文创作品,在队员曹天阙运营的公益淘宝店上进行销售,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面对向家长“预支”的建议,队员张亚池表示:“大学生实践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这样才更有价值。”队员潘广通建议:“我们可以植根马路地摊旁,让大众文创产品结合地摊经济,让城市恢复烟火气。疫情之下,同样诗酒趁年华!”
7月10日,杨蓬之旅正式开始。杨蓬村所在的万荣县,是女娲故里,黄帝、汉武帝、宋真宗等都曾在此立碑建坛,文化底蕴深厚。于微风中,丈量每一寸乡土,寻觅每一处记忆,仿佛千载兴衰尽在眼前。实践队开展实地调研,并采访47名村民,记录杨蓬的故事,队员李志超和孙锦文完成了墙面彩绘设计和部分文创作品的设计。实践队参与“知行计划”、“三棵树”、“为爱上色”等实践活动,并在辛科霆老师和苏仁鋆老师的指导下,让文创变为大众环保文创。留住记忆的同时,也留住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实践队打破常规支教的壁垒,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支教方式,开展文化支教活动、介绍家乡文化遗产,并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前往田间地头,寻找家乡的记忆。实践队试图播种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文化保护、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如队员赵鸿波所说:“我们支教是为了留住记忆,守护乡愁。”
(图为实践队支教学校,今日青空实践队供图)
8月10日,“杨梦蓬飞”接近尾声。实践队完成了文创作品的设计、乡村文旅的初步规划和支教调研等工作。回首过去,300余日夜,为青春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暑期实践也许就此告一段落,但实践队与杨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实践队队员何沐表示在未来将继续驻足杨蓬,用对大学生创业的爱、文化支教的爱、文物保护的爱在杨蓬“杨梦蓬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24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