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拾遗”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宁津县张大庄镇,寻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木雕的传承人——张立成,体验刀锋下的传神技艺。
自清朝嘉庆年间,张大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以制作木床、木桶、木碗、木质桌椅等生活用具闻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逐渐让木材的加工制作更富艺术性,由此出现了木雕技艺。
到清朝光绪年间,张大庄镇张户头村出现了一位雕刻技艺炉火纯青的木工老艺人——张洁源。据史料记载,张洁源是一位在当时名冠齐鲁的能工巧匠,他所创造的雕刻艺术,造型上力求精美,装饰上力求精巧,在造型和纹饰上表现出丰满、朴实、圆润、柔和的风格。在雕刻时,他力求能于大处着力,形成了像鲁西北大平原农民一样粗犷、奔放和优雅细腻并存的艺术效果。张洁源成为张氏木雕技艺的始祖,他的技艺传至现在的张立成,已历经了五代。
张立成是张洁源的第五世孙,受祖辈的影响,很小的时候,他就独自鼓捣木工工具,制作一些小物件。他9岁时,看到爷爷雕刻橱柜花鸟木饰,便模仿着用小刻刀独自制作完成了许多小鸟的花雕饰品,受到爷爷、乡亲的鼓励和赞扬。自幼的艺术熏陶和耳濡目染,再加上祖辈的培养教育,张立成初中时给本村村民制作新房用的坨梁,就精美绝伦,乡亲们都拍手称好。张立成学习和继承了张氏雕刻艺术后,并不满足于祖辈的成就,他在祖辈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使艺术品更具有神韵和现代气息。在他的努力下,张氏木雕声名远播。
在采访时,张立成提到,“因为我干雕刻的时候不慎把这个眼睛碰伤了啊,成为一名低视力的残疾人,但伤病始终改变不了的初衷。”失去了一只眼睛,这让张立成很难接受,可日子总要过下去。正是因为对木雕的热爱,张立成重新振作,拿起了刻刀。木雕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雕刻,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为了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张立成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学习,学成归来,他用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开了一家木工雕刻厂。
张立成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木雕展厅,并讲解了制作一件木雕作品的主要流程。“这两座木雕像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品,都是取材于山上整棵的梧桐树。这个雕刻人物啊,最主要的就是面部表情,也就是说开脸,这个脸开好以后他就特别生动,栩栩如生。”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纯手工雕刻已渐渐式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何让手工雕刻重新焕发生机,与时代同频发展,是现代雕刻手艺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手工干活慢,挣钱挣的少,用机器代替了,但是呢,这个机器它不能完全代替手工。我的宗旨就是不希望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消失了,所以说我坚持也坚信,通过科技和原来的传统手艺相结合,把这个手艺发扬开来,通过互联网也好,新媒体也好,让更多人们去知道去珍惜这个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在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张立成成立了自己的木雕公司,并招收了十余名残疾人学徒,在帮助与自己同样遭遇的残疾人的同时,致力于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公司大到人物雕像,小到桃木剑、弥勒佛、把玩件,还有出口泰国的大象木制品等工艺品应有尽有。有心的张立成,把加工餐桌椅剩下的下脚料变废为宝,雕刻成小物件,通过镇政府组织的电子商务培训,张立成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开发了自己的网站,把传统的木工雕刻工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扬出来,对未来的发展,张立成满怀信心。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又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张氏木雕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以及一代代传承人精湛的技艺,而熠熠生辉。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的文化素养。2017年,张氏木雕被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保护下,这个古老的技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撰稿人:刘欣玥
拾遗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于运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95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