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非遗技艺传承,为了展示传统生产场景、深入了解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2023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拾遗”社会实践队来到了中国陶瓷琉璃馆,着重参观琳琅满目的琉璃展品,体会源远流长的琉璃文化。
在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淄博”,中国陶瓷琉璃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文化中心,2002年建馆,2011年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展品跨越上下一万年,陈列古今中外各类陶瓷琉璃精品1.6万余件。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展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分为陶瓷展陈、琉璃展陈和陶琉文化体验互动、文创产品销售四部分,采用声、光、电、像等最新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了陶瓷、琉璃的发展历程。
为了解琉璃文化,实践队员王雨姗主要来到了中国陶瓷琉璃馆的“五色厅”。在中国古代先民的眼中,琉璃拥有多种多样的颜色,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是女娲手中弥补苍天的五色神石,因此琉璃也被赋予了古老而浪漫的神话色彩。中国琉璃的生产和制作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琉璃,宛如跨越千年的精灵,向世人诉说着千古过往。五色厅陈列着西周至唐宋时期的琉璃珍品,让实践队员在五色厅的光影交错中,感受源远流长的古琉璃文化。
由“五色石”发展到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不断进步成熟,但是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民间很难得到,技术也是秘不外传。到了唐代,琉璃制作工艺再进一步。韦应物《咏琉璃》中的“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风采。到了宋元时,琉璃工艺衰落了一段时期。不过元末明初,以淄博博山为代表的彩色琉璃又发展起来,并在清代达到了另一个高峰。琉璃之器为人所重,不仅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也是佛家七宝之一。人们用之、赏之、悟之、叹之,甚至以此为修身之境。
经工作人员介绍,如此美丽的琉璃,要经过“火里来去”的凤凰涅槃式的制作过程,工艺复杂,要经过取料、粘料、塑型、裹料、再次粘料、塑型等十几道严谨的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逆,每一个琉璃都是唯一。这也意味着琉璃烧制技艺对工匠的要求很高,在体力、耐力、技艺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交谈中,实践队员王雨姗还了解到,在“淄博”的爆火流量下,游客们慕名来到中国陶瓷琉璃馆与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被那些精致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陶瓷琉璃所吸引,让琉璃成为淄博的又一“名片”,也让面临着后继无力的现状的手工琉璃能够再次重现生机。
如今,淄博博山已经拥有琉璃生产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知名的工作室50多个。拥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23名,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42名,有6位艺术大师分获“中国石榴王(琉璃)”“中国孙氏琉璃鸡油黄”“中国琉璃葡萄孙”“中国琉璃内画张”“中国张氏琉璃鸡肝石”“中国琉璃葫芦孙”国家级荣誉称号。产品涵盖内画、灯工、雕刻、热成型、脱蜡铸造等几大类,近千个品种、上万种花色,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琉璃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中国日用玻璃和琉璃工艺品出口基地”。
中国琉璃是古代汉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它是沉积历史的华丽,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损的色彩。琉璃是淄博人的骄傲,更是不朽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本次社会实践的旅途中,实践队员王雨姗深入体会到了琉璃的魅力,琉璃的艺术创作从古到今是一条漫长坎坷的路,将其从古代的艺术品升华为新世纪的精美饰品,它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中国艺术宝藏创作的生命历程。希望在对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它不仅能作为淄博的名片,还能成为一张中国名片,享誉世界。
撰稿人:王雨姗
拾遗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于运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95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