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五四精神”早已是被所有人听烂了的词。试问哪一个中国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五四运动?没有。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精髓?
幸好,幸好有陈平原先生。他及时地拾取了时代的碎片,为我们拼出了历史残缺的一角。虽不及那些鸿篇巨著一览众山小,却也别开生面,细节处显精神。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之所以钟爱这本书,正式因为它的真实性与鲜活性。我看不下去高屋建瓴的巨著,看不下分析五四意义的长篇大论,却唯独对这部有六个不同章节“拼成”的故事如饥似渴。不错,生活就是一个个故事,历史即是过去的生活。
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章。更准确的说,是第一章的标题——《五月四日那一天》。一天,竟可以写成一章节?如果说这还可以理解(有《雷雨》例在先),那么当这一天遇上了“五四”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只能缩短为最多几百字的可怜概括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政治事件,甚至一个政治符号。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详细了解事件经过,只需要根据现实所需突出几个重点,我们更需要的是强调它对今后的影响和意义,古为今用。可是,这样的古为今用真的能深入人心吗?
恐怕未必。就拿我自己来说,经过了长达十几年“五四”的洗礼,这个节日在我心中依旧没有中秋、端午那么鲜活——至少它们可以让我联想到嫦娥、屈原、月饼和粽子,而五四青年节呢?至多是回忆起历史书上曾经背过五四运动的意义,是重点,然而现在,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五四”这样略显干瘪的历史在人们心中“复活”,并且“永葆生机”呢?陈平原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
http://www.dxsbao.com/art/3476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