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之下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这也是促进教育中落后的孩子前进发展的有效措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本质当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就是要去看到、去挖掘个体的发光点,并且毫不吝啬的加以肯定和赞赏。那么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出色之处,并予以及时性鼓励与赞扬,从而使得学生主体积极性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常说要给予孩子鼓励与表扬,而不是惩罚与批评。而赏识教育又与一味地表扬鼓励性教育不同,赏识教育是以适当表扬为主,辅以适度批评,当中的表扬与批评是相结合的,这种教育方式能学生一种有效反馈,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激发内在动力,培养自尊自信,克服自身的种种问题行为。
二、实习中的赏识教育策略实施
1.了解后进生,尊重后进生
要去改变班级中的后进生,首先要先去了解他们,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他们常常在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有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和形成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去从教育的大环境当中,去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孩子的“后进”,要从根源出发去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和计划,从而进行后进生的转化。在此次实习过程中进行的一次访谈,访谈对象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问题学生”,在了解到他的成长历程之后,会发现他后进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由于父母从小离婚,且父母双方都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从而使得孩子在小学后期放松了学习,从而使得成绩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这段时期学习上的松懈导致了现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缺乏良好基础的问题,从而陷入“学不好-不想学-成绩不好”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初中生固有的矛盾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有时就会表现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从而使得家长、同学、老师更为关注他们。
后进生表面上对于外界是一种毫不关心的态度,但其实他内心对于成绩、人际关系、他人的看法还是有所感受的,赏识教育对于这种矛盾心理就要求,教师要肩负起激发出矛盾的积极作用的责任,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是一味的指责和训斥,任何行为要去充分的了解清楚其缘由,不能由于学生以往的行为或自己对其的印象而主观臆断其行为的出发点。像一位队友在看到某位本班同学的奶茶被另外一位其他班的学生直接“抢”走时,作为老师他的想法是本班学生受到了他班学上的欺负,于是他当即训斥了这位学生,而后来该名同学对另外一位老师这样说道,他当时只是想开个玩笑,东西会还给他的,而显然他的控诉表明,他对那位老师当时给予他的指责十分不满。从这当中其实也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和教师立场的不同,两者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赏识教育还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们知道出现问题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就改,要让他们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知识。
2.发现后进生的赏识之处
我们常说重新认识一个人要从发现他的优点开始,赏识教育要求懂得欣赏、善于欣赏学生。在后进生转化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发现其长处,在我实习的前几天,班级上的体育委员就曾当众拿我开玩笑,平时他对于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某些课堂上也总是喜欢破坏纪律。对于这样一位关系与我较为尴尬的学生我一直也是比较头疼,但后来有次班主任一整天都不在,而我负责帮他管理班级一整天,那天的跑操就全权由体委负责整队、跑操、退场,自此我就发现这个学生一旦穿上“领跑服”就格外的认真和负责。那天中午我就假借班主任之名夸他“带队带的好”,他很开心的拍了拍胸膛,自豪的说:那当然。其实他可能在学习成绩上不太理想,但是在一些方面,他的出色表现和点滴进步,都是值得教师去给予鼓励和表扬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为他们在同学面前重树形象。
3.保持耐心,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心理具有反复性,在转化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动摇和反复无常。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所心理准备。像对于班上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几个孩子,经常需要去提醒他们,可能当你和他们谈过一次话之后,你会发现他们有所改变,但过不了多久,当你发现他们又故态复萌,最初我会以为他们是在故意挑衅我,因而会更为严厉的指责他们,但其实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去严厉的质疑、训斥,甚至是讽刺他们。要明白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时刻保持耐心与信心。
http://www.dxsbao.com/art/3463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