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硝烟散去,英雄的勋章却永远闪耀在岁月深处。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致敬参战老兵·述忆家国”实践团,以青春之名跨越山海,用镜头定格烽火记忆,用脚步丈量精神版图,为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92岁的志愿军老兵叶玉献再次唱响这首战歌,浙江财经大学实践团的队员们屏息凝听着,颤抖的音符里跃动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斑驳的军功章上折射出舍生忘死的壮举。从杭州西湖畔到金华八婺大地,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青年团队,用21天的昼夜兼程,寻访百位平均年龄超过92岁的参战老兵,完成了一场场震撼心灵的对话。
在海宁籍老兵的团聚现场,青年学子与白发英雄围坐而谈,聆听70年前的枪林弹雨;在金华老兵家中,队员们捧着泛黄的家书泪湿眼眶;在富阳莲花社区,三代人共唱军歌的场景让时光凝固。当百岁老兵张保祥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敬礼,实践团成员许钰禾说:“那一刻,历史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活了,我们触摸到了最滚烫的家国情怀。”
“00后”青年如何让红色故事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实践团交出了创意满分的答卷。团队负责人朱莹介绍,他们创新构建了“影像记录+情景再现+数字传播”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高清影像团队拍摄的《老兵记忆》系列短视频,在新华社、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网友留言区刷屏:“看哭了,这才是最该追的星!”;原创情景剧《跨过鸭绿江》在社区礼堂连演七场,谢幕时观众起立合唱;“英雄长廊”互动学习空间里,留声机播放的口述史与飞行棋式的闯关设计,让红色教育变成沉浸式体验。
“当孩子们蹲在‘战壕’里举着‘爆破筒’喊‘为了祖国’时,我们知道找到了打开历史的钥匙。”指导教师郭春娟说,这种分学段适配的教育模式,让小学生感受温度、中学生探究深度、大学生追求高度,真正实现了红色基因的阶梯式传承。
这不仅是一次高校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神接力。实践团联合西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老兵团聚活动,促成三代人共话初心;与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合作的口述史项目,为馆藏增添了百份珍贵资料;社区“红色驿站”里,青年志愿者定期播放老兵视频,让英雄故事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当金华悦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与大学生共同为老兵圆梦,当小学师生将“英雄长廊”设计成第二课堂,当社区爷爷指着视频里的战友热泪盈眶,一张覆盖学校、社区、博物馆的红色传承网络正在织就。“青年不是孤立的传承者,而是全社会红色基因流动的催化剂。”团中央志愿宣讲队负责人如此评价。
实践团带回的1000G影像、上万张照片和百篇采访手记,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感慨:“这些孩子去时带着好奇,归来时眼里有光。”队员王馨艺在老兵家中听到“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时,突然理解了“小我”与“大我”的重量;胡迪青老兵的赠书《血染的风采》被队员们传阅到卷边,扉页上“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题词成为团队的青春誓言。
当实践成果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示”舞台绽放,当团队事迹被30余家媒体报道,当数百万网友为老兵故事泪目,这支青年团队用行动证明:传承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唤醒;红色不是褪色的符号,而是滚烫的信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财经大学“烽火薪传”实践团正在续写更大的答卷。从寻访百名老兵到打造移动展览馆,从开发红色教育元宇宙到组建全国高校传承联盟,青年们以青春之笔书写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华章。当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奋斗同频共振,抗美援朝精神必将在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7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