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实践育人方针,推动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素养,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24年4月16日,文法学院李静、刘旭行、常淳三位老师带领研学队伍前往大泉村,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文化研学活动,深度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旱船舞,沉浸式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活动当日,剧团负责人李玉启和怀梆戏第五代传承人荆文泉和刘光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师生们的到来。三位老师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了怀梆旱船舞的发展历程。经过讲解,研学队伍了解到,剧团留存的20多本大戏素材传承自清朝、明朝、汉朝,这些古老的故事被巧妙地融入到表演中,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极为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次舞动旱船、每一段唱腔,都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呈现,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承载着大泉村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寄托。
荆文泉表示,如今的怀梆剧团拥有30多名成员,即便最年轻的也已50多岁,可他们对怀梆艺术的热爱丝毫不减。这些年来,剧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演出场地有限以及人才断层等诸多困难,但剧团仍坚守传承初心,每年举办一次公益性演出,只为让更多人感受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默默为本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在互动环节,老师和学生都积极提问。李静着眼传承困境,询问如何破解年轻传承者匮乏的难题;刘旭行关注艺术创新,探讨怎样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的怀梆旱船舞;常淳则聚焦剧团的可持续发展,就资金与场地问题与传承人展开交流。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围绕表演技巧、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困惑。荆文泉、刘光喜两位传承人耐心地一一作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谈及未来,荆文泉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能够将怀梆剧团持续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领略了怀梆旱船舞的独特韵味,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文法学院带队老师表示,未来学院还将开展更多此类活动,吸引更多学生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
(初审/李静 复审/朱青 终审/刘松梅)
(通讯员/李姿)
http://www.dxsbao.com/news/726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