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内新闻 >

访原西南石油学院党委书记赵国珍教授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王泽洵 熊俊雅

看到学校发展我精神特别振奋

向:赵书记您好!今年是咱们学校建校60周年,我们专程来拜访您,是想和您聊聊西南石油大学的历史,让年轻的朋友们了解学校的是怎么走过来的,了解前辈为学校做了哪些事,把学校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把学校建设得更好。您一直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我先问您个问题,您知道咱们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了吗?

赵:知道知道,早就知道了。我有了解学校的平台,就是你们办的微信。过去,是看学校的报纸,现在有了微信,就更方便了,微信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好消息,看到学校的发展,我精神特别振奋。听说你们采访了绍槐院长、家理院长,今天又到我这儿来,我太高兴了。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石油学会和第一份石油刊物

向:学校发展好了,不能忘记你们。您离开学校以后招进来的老师、大学生都不了解您,所以今天采访您很有意义。我有很多问题想问您,您1948年考上北洋大学,后来全国解放,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掀起了一股“石油热”,为什么当时的青年学生热衷于学石油?

赵:这个说来话就长了。我和我们这一代同龄人一样,饱尝了日本侵略者的欺凌,目睹了旧社会的阴暗和腐败,希望国家好起来。我是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考上北洋大学的,当时学校在地下党领导下,进步力量很强,入学后参加了反迁校、反饥饿运动,经同学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青”,就是民主青年联合会。解放以后,参加了天津第一期党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觉悟和认识,心中逼着一股建设伟大祖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干劲和热情。在这一时期,1950年,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带队来到北洋大学,作了石油工业形势和鼓励同学们参加石油工业建设的报告,作完报告后,又请了一些玉门油矿的工程师给我们办了几次讲座,全面介绍石油地质、钻采和炼油知识,使我们了解到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石油工业的紧迫性,国家亟待培养石油工业专门人才。当时我们是机械系二年级学生,听完康世恩的报告,全班40多人就有21人报名由普通机械转入即将成立的石油机械专业,从此,我就把自己的命运与石油工业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为学了好石油专业,宣传石油工业,在学校指导下,我们学生会发起成立了石油学会,编印了会刊。当时我在学生会宣传部工作,记得刊名叫《石油知识》,那时我们对石油了解不多,所以就翻印石油总局带来的材料,把工程师讲的课整理出来,又摘录了一些文章,发表在刊物上。

1951年,我们学校选拔学生到苏联留学,苏联的石油教育搞得早。我本来也是推荐留苏的,考试也通过了,并且已经确定要走的,但因我中学认识的一个同学后来去了台湾,我就没有走成。那时要彻底向党交心,我把情况如实向党组织作了汇报。上面说,既然如此,就暂时不去了,留在学校学石油。

学校要办石油专业,一无专业教师,二无教学设备。怎么办呢?就采取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办法,学校和石油总局把我们学石油的学生安排到玉门油矿现场,结合生产劳动进行专业学习。我们班21个学习石油机械的同学,11个分配到钻井队学习矿场机械,10个分配到炼油厂学习炼厂机械。

唐朝诗文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时要去玉门交通很不方便,我们先坐火车到西安,再从西安坐长途汽车到玉门,路上走了一个星期。重庆大学石油机械专业实习团后来也到了玉门。从1951年到1952年脱胎换骨式的生产锻炼,使我终生难忘。我们在现场和工人师傅一起上班,三班倒,同吃同住同劳动。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们拼命干,那时真是意气风发,有使不完的劲。有时太困了,就身披羊皮大衣倒在机声隆隆的千马力的柴油机旁边睡觉,满身是泥浆油污,感到无尚光荣。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平井场,安井架,到钻井,完井,这一系列实际操作使我们深深了解了石油勘探生产,了解了石油工人的可敬,真是终生受益。实习结束前,我们结合生产实践认真总结工人师傅的经验和实习体会,完成了一份实习报告,这就是我们的毕业论文,也是后来编写石油矿场机械教材的主要参考资料。这份实习报告可能还收藏在中国石油大学的图书馆。

参与创办第一所石油高校

向:您参加了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创建工作,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赵:1952年我们从玉门油矿回来的时候,北洋大学已经改成天津大学了,河北工学院也合并到了天津大学。一回来就毕业,石油总局派人来,说要在清华大学成立石油系,他指着我们三个说:“你们三个,一个到克拉玛依,两个到清华。”我们都不愿意去清华,都争着去克拉玛依,陈家巽同学说:“我不能当老师,我口吃。”我和方华灿说不出理由来,就决定让我们去清华。

以我们这批人为基础,成立了清华大学石油系。在清华大学,除了公共课、基础课是他们原来的老师,专业课老师就是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那时没有书啊,我们对实习报告进行整理,再看点别的材料,分出若干章节,连夜连晚刻写钢板、油印,第二天上课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教材还油墨未干。学生知道是老师晚上熬夜赶出来的教材,所以学习很努力,师生感情特别深。

那时中央已经决定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清华大学石油系实际上是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做准备的。1952年清华大学石油系成立的时候,北京石油学院就在筹建了,1953年4月开始修房子,主要修了学生宿舍、教室和教师宿舍,有房子就可以办学了。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开学,我们从清华大学搬到北京石油学院。学校还是一片建筑工地,周围还有农田,有些房子还没有完工,没有食堂,我们的宿舍是临时赶工修起来的,刚完工就搬进去,房顶还渗水。石油机械系的专业教师有陈如恒、我、方华灿等。那时干劲大,我是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5年就破格提拔为讲师。我在北京石油学院教了五年书,送走了一届毕业生。

人生的最好时光留在了“西南”

向:您在北京石油学院干得挺好的,为什么愿意到四川来?

赵:1958年南充东观发现石油,当时认为前景很好,康世恩讲嘛,说我们在四川发现一个“金娃娃”,马上要建四川石油学院。我一听非常激动,主动要求到四川来。8月份妻子刚生了小孩,所以我一时还走不了,是10月份到的南充,妻子是11月去的,孩子就放在北京,交给丈母娘带。

北京石油学院成立的时候,已经盖了一些房子,有教室、寝室。可四川石油学院什么都没有,我们招生时,高考录取工作都快结束了,石油部马上派人到四川,赶快选,选了600多学生。教师干部绝大部分来自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工业部等单位,记得第一批有马载、刘全有、李直,17个人,我是第二批。学校除了学生、老师,没寝室、没教室、没实验室、没操场,借用部队营房办学,道路不平,电灯不明。女教师还下厨房。

听马载说,省里主张我们在成都办学,已经给我们留了地方。那时贯彻毛主席“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所以石油部为贯彻毛主席的指示,主张建在油田,决定把学校放在南充,南充的意见是把学校建在医专(后来叫川北医学院)旁边。马载来校之前是石油部基建司司长,很内行,他说这里地势低,嘉陵江发洪水容易被淹,要找最高的地方。他很有眼光,结果1981年嘉陵江发洪水,南充下半城都被淹了,川北医学院淹得够呛。选校址的时候我去了,跑到燕儿窝那个地方,觉得这里地势高,就决定建在这儿。

1960年搬到新校舍,那时已经建了地质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还没有修好,他们就住在地质楼,记得我还烧过砖,搬运建筑材料,机械系师生还搞了吊车、打夯机,提高了劳动效率。那时学院开会没有地方,修礼堂很花钱,学校也没钱,马载说搞个露天会场,党委会就讨论了这件事,都觉得这主意挺好。就选了一个小山坡,动员全校师生平整地面,抬石头,和水泥。修好后,学校的大型会议就在露天会场举行,每次在那里开会,我都感觉到很自豪,因为这是我们自己修的,可以坐四五千人,好像那是1961年的事。到1986年我走的时候,学校都还没有礼堂。露天会场用了几十年,师生们对它有感情。

文化大革命快结束的时候,我下放到金工厂劳动,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石油部要成立勘探开发研究院,然后我就被借调到部里了,在部里搞喷射钻井,户口也报了,房子也分了,准备把我调到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在这种形势下,石油部决定大力发展石油高等教育,需要老师,而勘探开发研究院也需要人。我的去留问题,部党组开会的时候还讨论过,其他领导都同意我留在北京,只有副部长黄凯一个人不同意,说“不能宰母鸡”,坚持要我回去,可勘探院不放,因为喷射钻井试验装置刚搞起来。最后部里决定让我回学校搞教学工作。

向:您当党委书记的时候,学校提出要“翻番升位”,这是什么意思?

赵:1980年3月回到学校以后,当了副院长,与党委书记张九山搭班子,我分管教学与教师。1983年,张九山卸任后,我担任党委书记。“翻番升位”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是五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实验设备等方面翻番,要在办学层次、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方面上升一个档次。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目标呢?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学校成立才8年,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规模很小,学生就2000来人,教师200多人,文革一来,教师受到打击迫害,“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这些论调压得老师抬不起头来。“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但在我们学校阻力很大,一部分人想不通,说文化大革命不能全盘否定,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积极。党委书记张九山头脑很清醒,他办事公正,工作踏实,坚持拨乱反正,在大会小会上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我也讲,1982年我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讲话,表扬了一批老师。老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校搞不好,所以我协助张九山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展中青年教师入党,选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和晋升了技术职称,选送了一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国内培训,解决了教师的夫妻分居、子女就业和住房问题,同时为教师安装液化气,办好教工食堂、子弟校、幼儿园。由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知识分子心情舒畅,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为翻番升位奠定了思想基础。没有这些工作,就没法翻番升位。1984年4月四川日报发表了消息,说西南石油学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取得显著成效,1984年5月石油部教育司主办的《石油教育简报》全文转载了四川日报这则消息,后来我校被石油部评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进单位。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经济发展目标,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才缺乏,迫切要求教育先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我们党委反复讨论,怎么落实党的决定,怎么加快学校发展,就想提几句口号出来,让大家记得住,便于统一思想认识。那时四川省的经济在全国排名是倒数第几位,四川人口和日本差不多,面积和日本差不多,经济却远远落后于日本,也落后于很多省份,所以四川省提出了“富民升位”的口号。我们学校的境况和四川差不多,虽然经过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先进高校还有较大差距,学校规模小,教学水平还不高。当时部里要求石油教育要大发展,我们要不甘于落后,党委班子反复研究,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最后想出了四句话,就是“全院一心、立志改革、确保翻番、力争升位”,同时提出了“两个中心,一个为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翻番升位”原来是5年计划,结果3年完成,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目标。1985年,石油部召开首届科研与研究生工作会议,这个会是在咱们学校召开的,这说明我们的努力在石油部产生了影响。

人总是要有目标的,没有目标不行。如果说我在学校做出了点成绩的话,是遇到了两个好的班子,一个是张九山当书记时,我与他搭班子;二个是我当书记时的班子,院长张永一、副院长张绍槐、葛家理都是出色的校领导,张绍槐、葛家理都是学术带头人,一个搞钻井,一个搞开发,都是实干家,工作很有激情。

在我离开“西南”以后,学校党委又提出“全院一心、锐意改革、发挥优势、力争一流”的口号,这个提得好,西南石油学院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我走了以后,我只是打了一点基础,张永一、张绍槐、葛家理发挥了突出作用。

从30岁到58岁,这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光,可以说,我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西南”。

我一直牵挂着“西南”

向:您是怎么离开西南石油学院的?

赵:1986年4月,我到成都出差,去向省里汇报工作,住在四川石油管理局招待所,管理局的干部突然来个电话,说石油部要求你马上到北京,我说我还要回南充带点换洗衣服,他说石油部说了,不要回南充,衣服还有其他要用的东西到北京再买。去了后我才知道,石油部马上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有些会议文件特别是主报告还没有弄好。第二天,我就参加了会议主报告的起草。当时是副部长赵宗鼐分管教育,大会主报告是由他作的。打那时起我就离开学校了,在石油部当了一年多的教育局代司长兼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院长。1988年,中央决定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部机构也作了很大调整,撤销了教育司,成立了教育指导委员会,由老部长黄凯担任主任,我担任副主任。

在“西南”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咱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吃苦、踏实肯干,是石油战线公认的,这与我们的校风是分不开的。

从1958年到1986年,我在“西南”工作了28年,这个学校是我亲自参与建起来的,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去了北京以后,要求宣传部把校报寄给我,平时主要通过校报了解学校。现在我有一个平板电脑,里面装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微信,这是我了解学校的最好方式,基本上每天都看。30多年来,我一直牵挂着“西南”,看到学校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我感觉过去的努力,过去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知足长乐

向:咱们“西南”有您的很多老同事,他们很关心您现在的情况,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赵:我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体质一直不太好,又走了一条“双肩挑”的道路,我在部里工作时,还带“西南”的研究生,为什么能活到90岁,我觉得就是“知足常乐”。让我知足的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参加了第一个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的建设和北京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两个学院的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西南”。另外一个比较满足的地方,是临近离休时(我是70岁退休的),正赶上从1995年到2013年中国石油装备大发展的时期。应邀主持和参与多种新型钻采装备包括我国第一台顶驱(顶部驱动钻井装置TDS——编者注)、第一台交流变频钻机、第一个连续管钻机、第一台浅海海洋钻井平台等等的设计方案研讨、技术审查、产品鉴定、评奖等工作,去年在北京参加了最后一次产品鉴定会,为石油装备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余热。第三个让我满足的是赶上了咱们国家由大变强的好时代,过上了满意的养老生活。2015年,我得了一个毛病,不能参加方案研讨了,因为我参加了方案研讨,晚上就睡不着觉了。其实我用不着准备,但开会得发言,发了言晚上就睡不着了。你们来采访我,今天晚上就睡不好。2016年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了,我有自知之明,因为去了以后会给人家添麻烦。现在的身体状况可以用三个“基本”来概括:基本上看得见、基本上听得见、基本上走得动,每天能走2000步。

60周年校庆是学校的大事,向全校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祝贺,并借此向老同志们问好,祝西南石油大学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36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广东医学子相聚燕赵大地,放飞青春梦想

7月19日,广东医科大学“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抵达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庄镇中刘佐小学,并于当日早上举行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邝一深 广东医科大学查看全文 >>

广东医学子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丰富支教

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7月19日,广东医科大学“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从南到北,跨越2000公里,历经约24小时,抵达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庄镇中刘佐小学进行为期13天的义教活动。…… 邝一深 广东医科大学查看全文 >>

广东医学子开展健康扶贫青春行

广东医科大学“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于7月19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庄镇中刘佐小学开始开展为期13天的知识普及、义诊、医疗现状调研、家访扶贫等公益活动。…… 邝一深 广东医科大学查看全文 >>

青春集结号,勇做时代新人

“大学生三下乡暑期活动不仅是学生锻炼自己,磨练意志的平台,更是个人和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弘扬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的表现,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 邝一深 广东医科大学查看全文 >>

“暖风中国”为爱再行动,开启校内公益行

芳华六十载,筑梦广东医,2018年5月20日,正值广东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为献礼广东医建立60周年,传承广东医人“医者仁心”的信念,献爱湖南湘西公益行,“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在校内进行义…… 邝一深 广东医科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
为响应共青团“三下乡”活动的号召,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暑期理论普及宣讲团欲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开展十九大理论普及相关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
尊老、爱老、敬老——山东大学(威海)“老有所养”调研团实践综合报道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逐渐成为了家家户户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成为政府政策落实的重点问题之一。…
滁院学子暑期实践:了解学习感悟中国茶道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西南石大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资助
近日,由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研究院院长、机电工程学院王国荣教授负责申报的“双梯度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批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中央财政资助经费1381万元,实施周期3 5年。…
以一份情怀、走进一片土地——大连理工大学三农学社暑期“三下乡”活动
大连理工大学三农学社应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号召,于今年暑假赴大连市歇马村、大连市长兴岛、湖北鄂州洪港村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主题的支农调研实践,实践期间从村民、政府、企业多方面进行调研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并为当地中小学生开设梦想课堂,助力当地乡村教育。…
“井冈情&#8226中国梦”社会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8月20日,由我校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井冈情& 8226;中国梦”社会实践团奔赴井冈山参加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以深入推进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切实培养 …
守护童心.盛情难却
  台风过境,晴热高温卷土重来,盛夏又变成了熟悉的样子。  今天第一户家访的小朋友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孩子的爸妈非常喜欢我们的来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孩子没有在假期报名补习班。因此,我们上门给孩 …
红色革命实践活动
追寻先烈足迹,重温红色经典,助力脱贫攻坚。由文学与新闻学院十名成员组成的赴贵州遵义“重走长征路”红色筑梦实践团,于近日赴遵义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针对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 …
愿石大的明天更美好
“井冈情·中国梦”温州医科大学井冈山实践团在当地开展红色精神实践活动
  “我父亲是当年负责后勤的老红军,糙米配着没有盐的南瓜汤已经是那个时代能吃到的最好一餐。”一位井冈山当地的革命后人如是说道。近期,温州医科大学“医心红军梦,医意井冈情”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全国青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