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打车APP软件成为众多创业者瞄准的新领域,风靡一时,带动了不同软件服务商之间的狂热竞争,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2014年1月份,有着腾讯资金背景的滴滴打车和有着阿里巴巴“血脉”的快的打车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1月10日,滴滴打车在32个城市开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可享受“乘客免10元、司机奖10元”的政策。1月20日,快的和支付宝联手推出同样的补贴政策。此后,价格战进入了最激烈的时期,乘客端补贴一度达到一单13元,司机端是一单补贴15元。春节期间,大量人民币流入了出租车司机的腰包。一时间,打车软件受到热捧,用户迅速攀升,似乎打车软件的“小时代”就要到来。
然而,3月下旬之后,补贴额度逐渐减小。到了5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软件同时宣布取消对乘客端的补贴,依然保留对司机端的补贴,但补贴力度有所下滑。不过,从5月下旬开始,两款软件再次掀起新一轮竞争:滴滴推出电子红包让乘客分享,以减免部分车费;快的以积分抵钱用,并附送部分代金券。再到8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同时宣布取消对司机接单的常规补贴,仅保留“抢单排名奖”、“高峰接单”等其他奖励式补贴。
据公开消息,截至5月17日,滴滴补贴费用超过14亿元,快的补贴费用也超过10亿元。当然,24亿元换来的是用户和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习惯的培养,以及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而目前这场“缠斗”已陷入经济学所说的“囚徒困境”:单独放弃“烧钱”的一方,市场份额会迅速缩减;持续“烧钱”的一方一旦形成垄断地位后,可以迅速扭亏为盈。然而,一旦双方达成协议,形成“合谋”,这场博弈就能马上以合作收场,双方一起放弃或减少烧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9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