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二,淘宝上许多代购店铺都参与了低价清仓活动,朋友圈里的代购广告也都充斥着“清空”的字样。原本风生水起的代购们都在准备一件事——“过冬”。
8月31日颁布的《电子商务法》规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并缴纳税务。毫无疑问,代购是其中一份子。从明年1月1日起,想成为一个正规的代购,意味着要在买卖两国办证交税,而这些费用,曾都是他们拿在手里的利润。当代购无利可图,他们纷纷在最后的时间里想着各种法子,多赚些钱或是趁早寻个新财路。于是,大部分代购都在努力把手头的货物清掉,为以后转型做准备。
代购始于国货低迷时。2008年国内奶制品污染事件爆发,国人开始寻找各种渠道购买国外奶粉,一时代购盛行。代购在朋友圈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经济业态。围绕代购,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如今,种种迹象表明,代购这个随着新媒体网络逐步崛起的新兴商业族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代购在中国人的消费版图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认知。但关于为什么要代购,归根究底,还是国内货品假货多、税点高。对于那些进口品牌的产品来说,国内售卖的以假乱真的产品太多;虽然有跨境电商平台,但其中被爆料真假混卖的也不少,消费者不敢购买。而我们的国产商品一方面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口碑;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也确实不如进口产品。再者,商场专柜售卖产品价格高的离谱,甚至能比代购贵一两倍。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品牌占有量巨差也较大,许多消费者的需求无法满足。代购价格低、购买方便,与顾客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代购可信度也更高,如此看来,对于消费者而言,代购的确是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但代购确实也让政府损失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不利于本地产业的发展,还容易引起奢侈品牌供应商供应和定价机制的混乱。也因为代购模式的兴起,假货制造趁机钻空子,也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今,新《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将重塑消费者消费习惯和代购职业模式两条路径,鼓励国人在国内消费。
而在新法开始实施后,怎么判定代购、如何量化,都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在严厉打击代购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稽查国货中违规的产品,并且为本地产业提供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激励国货越做越好。当国货能让国民买的安心放心,且商品物美价廉时,大家也就不会如此热衷于代购的产品了。
http://www.dxsbao.com/news/1486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