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香港人,大学读的艺术系,毕业做了新闻主播,跑到新闻前线上了瘾。这就是黄芷渊对于自己的总结。
已经从事了七年记者事业的黄芷渊,可以算是传媒业的老人了。但谈到进入新闻行业的初衷,她自己也说成为一名记者其实是个意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热爱绘画的黄芷渊,原本的梦想是做艺术相关的工作。2010年时,传媒专业的朋友拉她一起参加香港电视台“未来直播全球招兵站”比赛,结果意外得冠,获得了一年的签约。尽管并不是传媒专业出身,但行为举止大方、气质谈吐得体的她在签约期间展现了她的天赋与才能,于是她抓住了机会,进入了凤凰卫视。
“我想再看,看外面的世界”,黄芷渊说,她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凤凰的时间里,黄芷渊首先做了一年的主播。天气、财经、娱乐、体育……几乎涉猎所有的领域,她努力的拓展着自己的边界,用新奇的目光不断的探索着。在做主播的那段时间里,虽然她离新闻那么近,但她却没有感受到新闻的脉搏,因此她认为自己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做新闻,是游离在新闻之外的。她说,有在新闻第一线探访的主播,才能够更好的配合播报新闻,因为在报道和与记者连线时,你的脑海中很快就会被浮现你在现场的经历,可以很快知道记者在现场可能出现的画面和面临的问题。于是,她选择了到前线探访。
凤凰有句名言:大事发生我在场。作为冲锋在一线的记者,黄芷渊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2013年,泰国爆发自2010年政治动荡后最大规模的反政府浪潮,在时任总理的英拉宣布解散国会走出大门那刻,她冲上前递上话筒,大喊“Gary快!上!”回头一看,摄影师已经把镜头对准英拉。英拉接受了黄芷渊的采访,成了当时的全球独家。在这之后,黄芷渊还采访了多个突发灾难性新闻,包括埃及热气球爆炸事故、马航失联、云南地震、韩国沉船……冲锋在前线经历世间百态,黄芷渊迅速成长,这些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的故事都被记录在《我们在现场》这本书里。
2016年,是她加入凤凰的第五年,也是在这一年,她发表了自己的书《我们在现场》。谈起写作《我们在现场》的因缘,黄芷渊仍旧心存感激。她仍清晰地记得,在她刚加入凤凰半年的2011年底,某天在铜锣湾广场的星巴克,《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江迅鼓励她一定要记录采访手记,并争取在一年内出售。他一句“做不到就从这里跳下去”的玩笑话,一方面令黄芷渊一直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却又时刻督促并鼓励着她勤勤恳恳地记录着每日的所得所思。
在2016这一年,黄芷渊有疑惑、有迷茫、有反思、有探索、也有收获。媒体行业有一句老话,新闻的寿命只有24小时,尤其是电视新闻,观众看过之后就渐渐淡忘,能留下什么呢?电视新闻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新闻工作者自己清楚,在镜头前他们报道别人的故事,但是镜头背后工作人员更加危险的经历却又不为人知。于是,黄芷渊开始整理这些年的日记和采访手记,萌生出了把手记整理成书的念头。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她回顾了自己过去五年的心路历程,重新倾听新闻发生时他们的心跳。
在黄芷渊的笔下,这些已经过期的新闻留下了新的意义。
过去一年,黄芷渊经历了工作上的“七年之痒”。入行超过七年,很多与她同期的媒体人陆续转行,有的做公关,有的做财经。对黄芷渊来说,日子也变得重复又重复,于是,她心里的“痒”也变得越发强烈。一件事情重复做了七年,与其说那是坚持,不如说是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的沉浸与热爱。那个叫做乐趣的东西,在这种沉浸与热爱中,与日俱增。她突然意识到,要为工作和生活注入新元素,把“七年之痒”变为“七年之跃”!于是,她踏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做了很多新尝试,也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越来越发现生活的精彩。
黄芷渊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道: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坚持做好一件事更不容易。但愿我们都能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
http://www.dxsbao.com/news/1486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