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的皮影戏是热闹的,它以“唱”为主,“舞”为辅,有着自己独特的“河南风味”;
罗山皮影是神圣的,它通过“请神”、“送神”、打闹台、唱神戏这样带有仪式感的举动,使内心逐渐平和下来,成为罗山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
罗山皮影戏也是古老而孤寂的,在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所转变后,薪火相传了几千年的皮影戏已是堪称“濒危文化”——难以谋生的皮影艺术传承困难,许多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相继去世后,一些皮影艺术濒临失传。
看得见的记忆,摸得着的乡愁
皮影艺术起源于中国,作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荧幕电影”,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艺术始于先秦,盛于宋代,广泛流传于西汉。早在两千多年前,皮影戏早已成为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的全民性娱乐活动,他们利用皮影戏或寄托思念,或排解消遣,或敬天“酬神”,成为了向上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谢的途径。承载的是两千多年煜煜生辉的历史记忆。数千年来,它不仅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更能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汉的汉武帝便因爱妃李夫人病故而整日相思成疾、日渐消瘦,满朝文武百官于心不忍,却又无从下手,只得看者这位英武帝王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好在方士李少翁想出了“睹物思人”一招,利用帐后相似的倩影来寄托帝王的相思之情——他用锦帛勾勒出李夫人窈窕的身形,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并控制木棍使得皮影在昏黄的灯烛帐内舞动。灯影交错之间,一如当年他与李夫人琴瑟和鸣,李夫人为他翩翩而起的一支独舞。武帝由此逐渐走出了爱妃逝世的阴霾,而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也随着灯影戏的代代传承口口相传。
河南罗山作为皮影戏发源地之一,罗山人对皮影艺术也有着别样的感情,对他们来说乡愁既不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也不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是一段幽幽的,能唱出河南味道的皮影唱腔——无论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唱词,还是具有信阳民歌、民俗语言的风格特点,抑或是夹杂豫南方言、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的独特词白,自口中泄出的或高昂或明亮、或婉转或悠扬、或甜润或粗犷的曲调,都是罗山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
大公网曾报道,早在建国前夕,罗山著名皮影艺人詹国祥便带着皮影戏远赴台湾将其传播开来,并流传于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随后自学成才的岳义成老先生设计的皮影人物造型也在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河南民间艺术展览”上获得中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两年后罗山县文化局便组织文学、美术、皮影、音乐等专业人员在彭新镇集中,商讨对皮影进行改革,制定了“四有标准”。
除此之外,2005年以来,罗山县委、县政府为响应国家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高度重视落山皮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成立了县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小组”,并对全县的皮影剧本、音乐和皮影制作等开展了广泛普查并存档,整理出了近五十万字的《罗山皮影剧本选编》。而在2008年6月份罗山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后,在文化部门及全体皮影戏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罗山皮影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而2017年出品的《山妞赴疆探亲记》便是打破了罗山皮影戏塑造古代经典人物的传统,首次实现了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这部戏剧以陈雨伦的小徒弟祁平为故事原型的戏曲,通过一个罗山小姑娘山妞去新疆探亲时交通工具的变化,表现出河南交通的新变化和郑州CCBD的建设新成就。这部皮影戏也被大河网友“苦恋伊”评论说:“儿时看皮影戏的情景又出现在脑海,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是真正看得见的乡愁”。
继承者宣言:不拘泥,不满足
46岁的陈雨伦就生长于罗山皮影戏的聚集地——彭新镇,他从自小就热爱着皮影艺术,他认为能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特点,运用好声腔,表演好每个故事情节,把人物的喜、怒、哀、乐、行、神、色、貌,通过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一系列小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更能反映出当地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艺、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于是,早在陈雨伦的学生时代,他就经常逃课去看皮影戏。十四岁那年拜入岳义成的门下,跟随岳义成老先生学习皮影戏的演唱技法。七年后,他开始学习皮影的雕刻技艺,再三年着手学习皮影戏的乐器伴奏,是岳派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成就却并不在他人之下。
陈雨伦不拘泥也不满足于古人固有的表演形式或传承形式。在他接手师傅岳义成的老剧团后,立刻对其进行了上至观念下至器物的全方位的改进:他长期聘请岳义成老先生作为剧团顾问,表演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革新剧团成员的装备配备,使整个剧团的水平大幅提升,刷新了对皮影剧团“衣装古板、几口掉色红木箱子”的刻板映像,成为罗山演出活动的领头羊,被县文化局命名为:新秀剧团。
虽然新秀剧团说是“新”秀,但是对罗山皮影甚至整个皮影传承业来说,老龄化尤为严重。陈雨伦说:“这些老师傅都60、70岁了,以后走一个少一个,再过20年……不敢想还有没有人往下学了。”
学习皮影的弟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原本陈雨伦手下有十几个跟着学习皮影的徒弟,但是因为这一行又苦又累,收入不稳定,赚钱也不多,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他的手上也只有几个徒弟在一直跟着学,皮影传承人也只有七名男艺人,一名女艺人,虽然数量少,但是都很认真,也都是真正热爱皮影戏的。
祁平作为唯一一名女艺人,与皮影为伴总不易被人理解,甚至被调侃地冠上了“祁葩”这一称谓,但她从未放弃过。她的回答自始至终就是着迷二字,她说:“小时候,每逢二月二,家附近就会有描绘,皮影戏就是其中一个固定节目。虽然那时候小,听不懂唱的啥,但是只要我在家,就一定会完完整整的听完”。在长大后,她更是坚定了学习皮影的信念,在跟随师傅陈雨伦学习皮影时全身心的投入、付出,“皮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兴趣,更是文化,是种传承,即使有很多人质疑,很多人不支持,我也会坚持下来。”她这样说道。
皮影代代相传,他们永不止步
与祁平相似,在陈雨伦的观念中,激发年轻人学习,一代代传下去才是真正的传承。
他在老龄化尤为严重的剧组,陈雨伦深刻地认识到了时代的变化使传承变得更为重要。于是在他精于表演的同时,坚持公益性的皮影文化教育,致力于罗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他在罗山建立了皮影戏社会传承基地,义务教授了19名后辈,并经常性地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带领剧团提着大包小箱将皮影戏送入校园、社区、广场乃至更多的地方。
因此,陈雨伦先生先后被评选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信阳市青年代表,中国皮影协会、罗山皮影协会会员,曾获“宣传文化带头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他说:“不一定要让他们对皮影感兴趣,但是从小让他们接触到,至少让他们知道有皮影这个东西,知道皮影文化,这对于皮影的未来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宣传、传承方式革新之外,满身荣誉的陈雨伦先生在坚持艺术原本特色传承的同时,还能够不拘于古人,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与现实相结合,编排《山妞赴疆探亲记》《平原枪声》等新式皮影剧目。陈雨伦也和大河网积极配合,和陈光辉先生等十余人共同探讨《山妞赴疆探亲记》一剧,将皮影艺术送上网络大荧幕,代表河南为2017年的国家两会献礼,让皮影文化在社会上再次掀起一股热潮,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罗山广播电视台曾报道,陈雨伦于2015年10月创办了皮影戏传承交流基地。在30余平米的展厅里,不仅有调皮影戏的乐器,还有他收集整理的罗山皮影剧本长卷30余部,折子戏(小戏)200多个,陈雨伦指着桌上一摞纸张泛黄的戏本说:“这些还要传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不会失传。这是民族的东西,更是我们罗山独有的宝贵遗产,绝不能把它丢了。”
不论作为岳派的继承人,还是岳义成的关门弟子,抑或是新秀剧团的团长,他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一直再寻找着让皮影戏“东山再起”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府的帮助和陈雨伦先生自身的努力下,邀请他们演出的人越来越多,团队境况越来越好。
陈雨伦先生也表示:“人一旦跟皮影结上缘就分不开了。既然我学了皮影,我是这个传承人,就不能让这个行业在我手中丢失,我一定要让罗山皮影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art/148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