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将至,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笃行致远实践队成员,实践队员怀着求知热情走进武威市科技与规划馆,开启为期两周的科普志愿服务。这座融合科技元素与城市规划蓝图的现代化展馆,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为公众搭建起认知科学的桥梁,也让实践队员这群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一、求知若渴的探索之旅
初抵科技馆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在智慧城市规划展区,全息投影技术将未来城市蓝图立体呈现;物理探索区里,磁悬浮装置与特斯拉线圈的动态演示令人驻足;航空航天展台陈列的等比模型,生动诠释着大国重器的科技含量。在岗前培训中,资深导师系统教授了预约核验、互动装置操作指导及科普活动策划等岗位技能,特别强调要将晦涩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这对语言专业出身的实践队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多维互动的科普实践
正式上岗后,实践队员化身“科学传译员”,根据不同受众调整讲解策略。面对小学生群体时,采用情景模拟法:在人工智能围棋区,通过让儿童与机械臂对弈,引导他们理解算法逻辑;在模拟驾驶体验区,用VR技术具象化展示酒驾危害,配合触觉反馈装置,使交通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有位父亲感慨:“这种体验式学习,比课本说教更让孩子印象深刻。”
三、协同创新的团队力量
突发状况最能考验团队协作能力。某日能源动力展区的氢能模型突发故障,实践队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设备组联系技术人员,导览组引导观众转移至新能源展区,讲解组即兴开展“清洁能源知识竞答”。这种默契配合源自日常的案例推演,每周的“科普小剧场”排演让实践队员建立起高效的协作机制。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与城市规划馆的联动,实践队员创新开发出“未来城市设计师”角色扮演活动,让参观者在规划沙盘上体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知行合一的成长蜕变
二十天的实践带来多重收获:既深化了对量子通信、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的认知,更锤炼出跨学科知识转化能力。有位退休教师在听完实践队员中英双语讲解后赞叹:“年轻一代能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些正向反馈让实践队员体会到,科普工作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的培育。
五、永不止步的求索之路
临别时,实践队员在智慧留言墙写下寄语:“愿每个好奇的目光都能找到答案”。这段经历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科技传播需要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作为外语学子,未来将尝试构建多语种科普资源库,用语言优势架设国际科技交流的桥梁。正如馆内“永动钟摆”装置的启示:科技探索没有终点,实践队员永远在路上。
此次实践在团队成员心中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当实践队员看到孩童在航天服体验区许下“未来想当宇航员”的愿望时,更加确信今日播撒的科学火种,终将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这种信念,将指引实践队员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5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