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让优秀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武汉这片楚文化交融的热土上,剪纸艺术作为千年文脉的载体,正以多元方式焕发新生。1月10日至1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剪梦江城实践队,在武汉市青山区、汉阳区等地通过深入调研与创新实践,探索武汉非遗剪纸的传承路径,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 实践队合照
沉浸文化根脉:从博物馆到社区的传承之旅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武汉博物馆“纳福呈祥——鄂州雕花剪纸展”,129件剪纸珍品勾勒出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实践队在讲解员带领下,了解了鄂州雕花剪纸从诞生到发扬的步步历程,沉浸式游览被“花样子”承包的别致生活。展览中,队员们与幼儿园孩童共同感受剪纸魅力,发现非遗教育已悄然走进校园。
▲ 实践队采访幼儿园带队老师
随后,团队探访钢都花园123社区非遗廉文化体验馆,对话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彭艳华。在彭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折剪、掏剪等技法,领悟“阴阳相生”的传统哲学。彭艳华坦言:“真正的剪纸无需模板,一纸一剪即能随心创作,这需要时间沉淀。”她多年坚持在社区开设免费剪纸班,培养了一批特殊人群传承者,将剪纸与党建、助残结合,让艺术温暖人心。
▲ 实践队员剪纸作品合影展示
创新破局:四条路径激活非遗生命力
实践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与实践,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探索特色传承路径,让传统剪纸技艺焕发出新时代活力。面对传承老龄化、市场化不足等挑战,团队提出四大创新实践:
公共空间联动传播:联合青山区图书馆举办非遗剪纸主题展,日均吸引2000人次参观,社交媒体话题点击超50万次。武汉市电视台制作专题报道,展现剪纸艺术的当代价值。
▲ 实践队协助开展青图主题展并登武汉电视台
轨道交通移动展厅:春节前夕,“非遗剪纸全景地铁专列”亮相武汉地铁1号线。剪纸长卷融合黄鹤楼、长江等地标,乘客感叹“车厢里剪出了武汉的年味与烟火气”。
▲ 武汉地铁一号线剪纸专列
跨界融合激发动能:推动剪纸与“文昌刺绣”双非遗结合,创作《双非遗·四季图》系列作品。刺绣传承人彭金枝评价:“传统技艺碰撞出新火花,这是守正创新的典范。”
▲ 实践队采访刺绣传承人彭金枝老师
温情传递剪纸送福:团队走进社区为空巢老人、环卫工人赠送生肖窗花,88岁独居老人李爷爷含泪道:“窗花一贴,家里就有了生气。”活动通过直播吸引2万人次观看,网友点赞“有温度的文化传承”。
▲ 实践队社区送温暖
青年担当:剪出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每一次创新尝试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需兼顾文化底蕴与时代需求。社区书记王俊表示,将采纳青年建议,在美团、抖音等平台推广非遗体验馆,打造“非遗传承示范社区”。彭艳华亦尝试通过直播推广剪纸,虽因缺乏团队支持未能持续,却印证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 实践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彭艳华
▲ 实践队员与社区书记探讨传承路径
一把剪刀,剪刻千年文明;一张红纸,叠映江城故事。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非遗技艺的传承之旅,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深刻对话。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每一次剪与刻都是对文明的守护,每一次创新尝试都是对未来的承诺。从博物馆的深沉回望,到地铁专列的现代表达,非遗剪纸正突破时空界限,在青年力量与社会各界的接力中,绽放出超越窗花的文化图景——那是传统与创新共生的无限可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5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