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菏泽1月18日电(通讯员李玉浇)曲阜师范大学“知行合一,躬耕实践”社会实践小组在1月25日至1月16日在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集镇开展了关于伯乐历史文化的调查和实践。
近日,位于今山东省成武县的郜国,出了一位著名的相马大师,名叫伯乐。伯乐姓孙阳,字伯乐,他的相马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准,人们一提到相马,就会想到他。因为他善于发现好马,所以人们又用他来比喻那些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在伯乐生活的那个时代,马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人们把马分为六类,分别是繁殖用的种马、打仗用的戎马、做仪仗用的齐马、用来传递信息的道马、狩猎用的田马和拉重物用的驽马。这些马各有各的特点,如何才能一眼就识别出马匹的特性,把它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伯乐从小就喜欢马,痴迷于相马术,他非常勤奋地学习相马知识,眼里看到的全是马,心里想到的也都是马。经过不断地学习,伯乐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相马师。他离开家乡,周游列国,希望能够用相马的本事实现自己的抱负。
有一次,伯乐在路上走,看见一匹马拉着沉重的盐车上太行山。这匹马已经非常老了,它伸着蹄子,弯着膝盖,非常吃力地向前爬,尾巴耷拉着,马掌都溃烂了。因为吃力,嘴里往外吐着白沫,口水洒在地上,确实是一匹好马,它应该纵情驰骋在疆场之上,让它在这儿拉着重重的盐车,整天出苦力度日,实在是太屈才了。伯乐解下自己的外衣披在这匹马身上,这匹马知道有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能力,也激动地俯首打了个响鼻,接着就仰头长嘶,嘶鸣声如裂金石,直达云霄。
在不断的游历过程中,伯乐善于相马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国家的贵族都找他去相马,甚至周王室也被惊动了。周王找了伯乐好几次,让他为自己挑选了四匹千里马,出行的时候,就让这四匹马一起为自己拉车。谁知道把四匹马套到同一辆车上以后,它们非但不跑,反倒都大声嘶鸣起来,好像要发狂的样子。周王很恼火,就找来伯乐,指责他的相马术一点儿都不准。伯乐了解了情况后笑道:“这四匹马确实是千里马,但你的驾车人却不是个好御手啊,好的御手应该让不同等级的马共同拉一辆车。而是以千里马领头,以中等或下等马配合,这样车子才能跑得又快又稳。治理国家也是这样,需要有不同能力的人一起配合,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互相协作,互相补充,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啊。”周王听了非常高兴,按照伯乐的指点,给每一匹千里马一辆车子,并且配上中等马,车子果然跑得又快又稳。
经过多年的游历,伯乐最终来到了秦国,受到秦穆公的赏识,让他留在王宫专门负责相马。秦国人非常善于牧马,马匹在秦国的普及程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由于秦国的养马业非常发达,如何选择好马,为马匹分类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伯乐在秦国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找到了许多千里马。他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
社会实践队员们还采访了一些伯乐故里的村民。队员问:“您生活在伯乐生活过的地方,你觉得伯乐对您有什么影响呢?”村民回答:“现今伯乐集村孙姓村民口碑代代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们清明节都要来到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队员问:“您觉得对伯乐这个著名人士的传承需要怎么做呢?”
村民回答:“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政府部门要招商引资,修缮伯乐墓,建设更多有关伯乐事迹的栏目等等。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保留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将伯乐的故事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三是要家庭和社会都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通过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伯乐文化,告诉他们伯乐相马的故事,启迪他们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更让他们自己好好学习,成为人才。
伯乐不仅善于相马、医马、养马、驯马,还善于荐才,其事迹在《庄子》《楚辞》《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记述。伯乐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该书图文并茂,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20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