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上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开幕,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山东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创建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济麦”“齐黄”“登海”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建成美丽庭院287万户。“三个模式”创新提升,代村、三涧溪、耿店等新典型不断涌现,广大农民扬起精气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山东省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银行”)是山东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合作性金融机构。近几年,农商银行为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创新推出了多种农村金融产品,用于支持当地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底,该行累计服务行政村达1 850多万户,农户对接数量达900多万户,山东省农联社涉农贷款余额在全省涉农贷款总余额中的占比已达27.3%。作为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立足支农支小定位,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满足当地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加快省内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
区域发展差异化明显
从各地区现状看,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区域差异化态势,以济南和青岛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水平普遍处于前列,而菏泽、聊城等中小规模地市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这表明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存有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山东省内其他中小城市则相反。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化建设,这决定了可能存在发展的马太效应,部分经济基础较差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相对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失衡和差距拉大,进而加剧金融资源倾斜投入,最终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也是制约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支撑,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牢靠的金融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比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更加依赖第三方支付转接系统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目前仍存在移动宽带使用数量、固定宽带家庭安装率等相关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金融竞争优势不明显、数字驱动能力不足、科技资源价值未能充分释放等问题,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无法有效利用新型前沿技术优化传统的金融市场,更加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快速发展,这不利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布局和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政策保障和支持机制有待完善
从政策角度来看,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和支持机制仍有待完备。首先,从保障体系分析,在信息时代,企业和消费者一方面享受着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承担了飞速发展的金融技术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信息体系更多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据《2019年山东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9年山东省全年共发生网络安全事件1257起,各类安全事件发生次数均在全国前列,如何防范技术风险、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最后,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创新也为强化穿透式监管、增加资金扶持力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87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