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泰安1月6日电(通讯员 尹宗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在人民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切实保护与传承即墨柳腔文化的方法。1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来到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围绕即墨柳腔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调研,感受即墨柳腔中饱含的民族魅力和文化精神。
初识即墨柳腔,为天籁所惊叹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地方传统戏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感染力极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随着时代发展,即墨柳腔也不断发展。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寓意深刻。2008年,即墨柳腔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进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戏团正在进行排练,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从1956年成立了专业柳腔剧团之后,柳腔不断发展进步,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并且顺应了时代发展,不仅能演出传统剧目,还能演出现代剧目。其传播地域也不断扩大,不仅在胶东半岛,而且还到了河北、江苏、东北等地区,为更广泛的观众所了解和喜欢。”
图为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表演展示柳腔艺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供图
对话柳腔传人,为技艺寻发展
实践队员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即墨柳腔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保护与传承方式的探究,访谈了即墨柳腔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山东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传承是其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而一位柳腔艺人的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大,成本高。对于这个传承困境。从2011年起,即墨市柳腔剧团就与实验四小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演员为学生教授柳腔,激发他们学习柳腔、传承柳腔的热情,使柳腔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光大,到目前为止已培养20多名柳腔专业班学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和疫情造成的困境,工作人员提到了一些限制柳腔发展的因素和一些应对措施。“由于科技和新媒体等事物的迅速发展,柳腔主要面对对象还是老年人,而年轻人对此感兴趣的比较少。常规的即墨柳腔时间较长,并且可能对于年轻人比较难懂。对于这个问题,剧团开发了一些类似小品一样的小剧,并且更新编写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戏,并且在文创局的帮助下,运用抖音等新媒体软件进行网上表演展示。这些措施不但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即墨柳腔,投入到即墨柳腔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中。而且促进了即墨柳腔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发展,真正实现了保护和开发的统一。”工作人员说。
图为团队成员寻访青岛即墨柳腔艺术中心,采访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鲁雨荷 供图柳腔深入社区,体验非遗魅力
社区作为非遗传承的“大土壤”,利益诉求一般为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上,获得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即墨柳腔的受众者以老人居多,而老人群体是社区中重要部分,所以众多社区邀请即墨柳腔剧团进入社区,以社区为纽带,通过面对面的非遗文化宣传、非遗技艺学习、现场互动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并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居民间的交流和沟通,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到群众中间。”即墨柳腔进社区让居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非遗文化,同时也加深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即墨柳腔落地扎根城市社区,实现“非遗在社区”,打造非遗公益课堂常态化服务于民,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让社区居民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主体。”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即墨柳腔艺术中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通过在青岛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开展的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的队员不仅对即墨柳腔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对即墨柳腔的未来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需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体系,要基于现实需要而主动创新,内容上不弃传统、技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非遗手工艺传承和创新路径的运行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转型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