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5日电(通讯员 李心如)“薪火传万代,文化永流传。”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为保护弘扬非遗文化,更好落实即墨花边宣传工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月4日前往青岛即墨国华工艺厂对即墨花边进行随访和调研,探索即墨花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工艺厂实地考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历史的赓续
一进门,实践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到了,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精美花边工艺品 。偌大的工艺厂里,随处可见花边的“身影”——枕套、被单、被套、台布、餐桌巾、门帘、窗帘、蚊帐上都有花边的装饰。
据了解,即墨花边是一种在青岛即墨地区传承了几百年的单线织绣技艺,又称即墨镶边大套,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其基础技艺源于鲁绣,与即墨西北地区的“小扣锁”结合,又吸收了欧洲在纸上绣花、抽纱等工艺特点,集锁、编等20多种工艺,一针网、二针网、三趟布等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工艺的完美融合,素有“抽纱瑰珍”的美誉。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花边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实践队员来到的青岛国华工艺有限公司,是在2000年由即墨花边第三代传承人王军创办的,主要生产即墨花边。“我从小在姥爷家长大的,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制作即墨花边,当时,我姥爷于德和在那个年代属于制作即墨花边的前三家。受他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花边,这也是我创办公司并继承与创新即墨花边的主要原因。”传承人王军说。
匠心赋能,花边传承与创新
传统刺绣的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花卉等为主,即墨花边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图案式样,融入几何图形,形成了上百种图案样式,呈现出几何图形之美、对立统一之美、中西合璧之美。
设计师出身的王军始终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探寻变革的路径。他打造了“即花”品牌,但传统的图案样式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他将花边创新融入时尚元素,如熊猫、鱼等,目前已形成上千种图案式样。“我们还开发出带有即墨花边的装饰画、十二生肖团扇、书签、香囊、改良汉服等文创产品,来满足更多群体的消费需求。”王军说。
图为即墨花边文创衍生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鲁雨荷 供图
即墨花边制作费时费力,产量难以保证。王军提出“化整为零”,在设计时将大幅的作品分割成更小的尺寸,由多位工人合作完成,缩短了近一半工期,以往3个月完成的作品,现在仅需一个半月就能完成。
在即墨国华工艺厂进行参观时,实践队员了解到传承人王军为扩大即墨花边影响,吸引更多人传承保护即墨花边,投资建造了即墨花边博物馆。“我们的花边博物馆,采用图画、照片、文物、实物及声、光、电等形式,来系统展示中国织绣文化与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操作流程。同时,博物馆也是即墨花边技艺传习基地,用来定期开展即墨花边各类传习活动,培养花边传承人。”
花边传承与乡村振兴并举
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大潮影响,机绣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对即墨花边手工制作技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即墨花边的从业人员、生产企业锐减。为更好宣传花边技艺、提高产业整合度,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采用“村-厂”结合方式,在村庄设立即墨花边加工站。此举有效开拓了花边市场,促进花边产业的再复兴,为花边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后备人才,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振兴。
即墨区温泉街道宫家村是25处即墨花边加工站之一,据该站点的负责人介绍,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把花边订单和图样分派到各村里,最多的时候每批订单有几百件,村里的花边手艺人收到订单再根据图样进行制作,按件挣取加工费。除了常规的台布、床上用品,目前还有福字等创新产品,一个手艺纯熟的手工艺人一天能制作两个福字,完成首批样品每天能收入五六十元。多年来,花边加工站帮助了周边15个村庄近百余人再就业,一年制作花边数千余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即墨花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