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本地文化宣传
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性社会实践。为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我们的社会经验,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提高我们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学校允许我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兴趣爱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提高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毕业社会实践和顶岗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宣扬家乡文化,我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铜陵市文化资源丰厚, 特色优势明显。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铜陵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现有发现的商代冶铜遗址。市区各主要路口,均有各式各样青铜雕塑。
铜陵在历史上就是移民地区,铜陵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又称“吴头楚尾”。各国为争夺铜资源在铜陵发生过多次战争,加之大量的人来此采冶铜矿,使各种文化在此交融。西晋时期,又有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到20世纪50年度和80年代还有大批的矿山人员和:三线厂“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铜陵,使铜陵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交融地区。在此基础上使铜陵大致形成了三种文化形态。
1.以铜矿采冶生产为基础的矿山文化形态。主要围绕铜陵南部山区分布,市民们再3000多年的铜采冶活动中,创造了灿烂铜文化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钟鸣的”竹马灯“和”铜陵白姜“、”铜陵凤丹“,制作技艺等。
2.沿江南岸圩区的渔牧农耕文化形态,这一地区没有自然资源,人们主要靠渔牧农耕,在这平静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牛哥”等大量的地方民歌。
3.城镇商贸文化形态,主要以铜陵县、顺安、大通、太平为中心。顺安镇地处山区和圩区的交界处,为两地人们生活物资交流提供了最佳地域平台。唐贞观年间(公元638年左右)朝廷在顺安设驿站,取名“临津驿”在此基础上“顺安三月三庙会”这一民俗活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大通和太平地处江边,是长江水道上的天然避风港,在长期对外交流中,创造出丰富的地域文化。如“鹊江龙舟赛”,“太平臭干制作技艺 ”等等。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遍历名山大川,在其晚年曾两次巡游到铜陵,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铜陵的采铜业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李白理所当然地要把它记录在诗文中。唐天宝十三年(754 年)李白巡游秋浦,往来于铜陵、贵池之间,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写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很有感染力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有很多高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铜陵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长江。矿产等资源极为丰富,有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俗称“八宝”。另外铜陵凤凰山产的牡丹,与山东菏泽以及洛阳的牡丹并称中国三大牡丹之乡,铜陵的牡丹为药用牡丹,畅销东南亚各地。盛产于凤凰山地区,系“铜陵八宝”之一,每年四月开花,单瓣,白色或粉红色,有观赏价值。其根入药,名丹皮,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之功效。凤丹历史悠久,西晋时就有栽培,到了清代凤丹已成为铜陵县主要特产。乾隆年间《铜陵县志》中即有“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简有服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的记载,说明凤丹当时已经闻名中外。
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这是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完成了对我家乡文化的宣传。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我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收获良多,丰富了我对此类活动的经验。相信在我们的文化宣传下,家乡会变的更加美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