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追寻红色记忆,延绵红岩精神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许欣悦,余思序

追寻红色记忆,延绵红岩精神

“秋水长,长不过渣滓洞的火舌;秋水荡,荡不开白公馆的烈骨。秋夜凝寒霜,如你斑驳的皮肉,若你洞穿的手足。秋尘聚丹霞,似你正月的挽歌,像你幼小的巍峨。一朝癫狂俯览天下自由路,双枪不倒捍卫世间正气存。枭首悬城头不畏强敌踞眼前,抬眼望故人更闻苍天泣身后。挫骨扬灰歌乐山下立丰碑,悼忠念义扬子江边敬先贤,叹精魂犹在,慰血魄长存,英雄万岁!”为“红岩”所撰之词作诵先贤之事,叹故人之情,令人为之怅惘,为之忧思,也为之崇敬。为了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血脉,延绵红岩精神,南京审计大学澄园社联2022赤“澄”小分队社会实践小组委派成员代表来到重庆红岩纪念馆拉开了寻根红岩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

7月3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社联2022赤“澄”小分队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前往重庆红岩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切身深入感受红岩文化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让历史的教育浇筑我们钢铁的意志。红岩精神是革命精神的一个磅礴的篇章,参观红岩纪念馆,踏在没有鲜花和荣誉的道路上,只有踽踽独行的一人,感受在黑暗中行走的孤独,倾听远方希望的颂歌,向往前进途中看到黎明曙光,我们可以与先辈共情,我们青年的灵魂得到洗涤。这次社会实践旨在激励吾辈青年树立家国情怀,强化大家意识,识别自我价值,明晓牺牲自我的意义,以鼓舞吾辈勇为国之守护者,不畏艰苦,心有大志,目中有光,以雄鹰之姿态高踞枝头,临危而不惧。

踏入红岩纪念馆,“千秋红岩”四字开门见山,为我们正式启动追忆红岩历史之旅。走进深处,读满墙陈列的“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革命故事;隔着玻璃,感受曾浸泡将士汗与泪的八路军军装的织法,仿佛伸手即可触碰那结实却不细腻的针脚;后见“国民党迁都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历史滚轮轧进,革命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八路军办事处在重庆建立”,地下党拥有了统一领导,正义长鸣号角,共产党人闻声而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精魂,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是抗日战争迎来胜利的关键;一张又一张层叠摆列的新华日报,见证着一个又一个令后人反复回望的历史时刻,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

纪念馆的橱窗明亮,但身在此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血流成河的灰暗历史,一遍一遍鞭打着我们的内心。审讯室的拷问不能让共产党松口,酷刑也无法让共产党下跪,遭受痛楚的是肉体,屹立不倒的是意志力。白公馆、渣滓洞,在这里,鲜血染红了旗帜,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的严峻形势在这里达到峰值,无数位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牺牲,与当今社会的国泰民安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红岩精神不会失传,纵时间冲刷了罪恶的现场,但每一次牺牲都值得被铭记。

我深刻的记得,许云峰同志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时没有表现出畏惧,反而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地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在集中营的另一间屋子,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特务们为的是向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女子本弱,为党为民则刚。在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布满伤口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就像臧克家先生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或者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有的人纵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虽九死而犹未悔。

我们当代青年,是承载着历史,担负着使命的新时代青年。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青年人学习和发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凝聚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高尚道德情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增进爱国主义感情是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意义所在,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重要途经,对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力者,加强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优良作风。我们走在红岩纪念馆,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革命理想高于天,哪怕子弹穿胸前。白公馆内绣红旗,一幕一幕浮眼前。渣滓洞里高歌声,至今回荡耳门前。走出红岩纪念馆,外面一片寂静,而我们同学仿佛从战争的硝烟中归来,再见光明,将历史封存心底,将红岩精神铭刻心头,我们满怀希望,奔赴明天,奔赴祖国的未来!

(文字作者|澄园书院“赤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许欣悦图片作者|澄园书院“赤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余思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二师学子三下乡:聚焦留守儿童教育,共筑成长希望

在湖北省三伏潭镇鲜码村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田野间,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走访行动悄然铺开。此次家访,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传递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共同……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以周恩来精神,共燃乡村爱国情

大学生网报仙桃8月2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让乡村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激励他们为祖国伟大复兴树立远大理想。8月2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戏曲绘梦童心扬

大学生网报仙桃8月1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让乡村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又一绚丽瑰宝,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8月1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脊椎动物课堂启智,共筑童心生物探索梦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31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激发乡村学生们的探索心和好奇心,点亮学生们对于探索神秘生物世界的科学追求。7月31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开心超人舞,快乐乡村课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30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丰富乡村学生们的多彩童年,同时激发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促进学生们的未来发展。7月30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乡村课堂赏古韵,共鸣传统乐器美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9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间接的提升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7月29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调研富硒花生,机械化种植显成效

导语:近日,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者服务队分队在仙桃市三伏潭镇鲜码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于鲜码村富硒花生种植与机……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脸谱绘就传统美,童心共赏文化韵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6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更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乡村学生们拉近与中华艺术的距离,领略之中独特的魅力。7月26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班团建设】“网络闸门,数字蓝盾”——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案例访谈活

以法为盾,筑牢数字安全防线;以警为镜,护航法治时代新章。2025年2月11日,法学2303团支部访谈小队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分局…

“水润家乡梦,‘材’子志愿行”——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寒假

(通讯员黄鑫)1月10日至2月23日,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水润家乡梦,‘材’子志愿行”寒假返家乡志愿团队成员在各…

青春暖夕阳,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故事

青春暖夕阳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8实践团”7名学生志愿者于2025年2月1号-2025年2月6号…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辽宁省大连市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这…

最新发布

汲取榜样力量,凝聚奋进力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是信仰的阶梯,是平凡中的伟大,是点亮前途的明灯。榜样的力量足以感召一批人、鼓舞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我们要读懂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从他们…
大学生社会实践之助力教育兴旺
为深入调查“双减”政策落地实情,7月2日至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双减育新才,童心向未来”实践调研团成员在曲阜师范大学对老师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了具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大学老师对“双…
东方红,太阳升:西科大学子参观宝鸡秦川机床厂毛泽东塑像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毛泽东像,而这像已经成为那段特殊岁月的印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城市的大街上,毛主席像早已难觅踪迹。但是,在宝鸡的市区里,还保存着一尊高大的毛泽…
”双减“政策新行,创新课后服务
当实践队员谈到课后服务的开设内容和形式这一问题时,教育学专业的老师表示,现阶段的课后服务,大部分是学科性质的,即辅导学生完成每天布置的作业。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有限,受学校本身师资力量匮乏的影响…
“双减”浸润教育,升学压力客观存在
为深入调查“双减”政策落地实情,7月2日至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双减育新才,童心向未来”实践调研团成员在曲阜师范大学对老师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了具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大学老师对“双…
采访退役老兵,传承红色精神
7月11日,作为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春向党,红色铸梦”实践团的一员,我为学习革命精神来到老兵杨三明家所在的小区,对他进行了采访交流,听他讲那段峥嵘岁月。“我是十八岁当的兵,不知不觉…
教学提质增效,学习返璞归真
为深入调查“双减”政策落地实情,7月3日至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双减育新才,童心向未来”实践调研团成员在曲阜师范大学对老师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了具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大学老师对“双…
于指尖跳跃飞舞,于方寸变化万千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一种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它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它的特点之一是长于将各种形态组合在一起,以寄托美好寓意和人们的憧憬愿望。7…
研”双减“实情,助多彩服务
为深入调查“双减”政策落地实情,7月2日至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双减育新才,童心向未来”实践调研团成员在曲阜师范大学对老师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了具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大学老师对“双…
深入呼家山村探查走访
2022年7月25日,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第六天。怀揣着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吴堡县呼家山村进行走访学习。上午九点,我到达了目的地,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活动——走访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