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作为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春向党,红色铸梦”实践团的一员,我为学习革命精神来到老兵杨三明家所在的小区,对他进行了采访交流,听他讲那段峥嵘岁月。
“我是十八岁当的兵,不知不觉当了十三年兵。”杨伯伯说道。回想我的十八岁,我在干什么,想起了2020年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想起了被迫延迟的高考,十八岁的我,刚入大学,对着大学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我想杨伯伯也是这样,对他的军旅生活有着无限憧憬吧。杨伯伯说他当兵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时家里穷,当兵能补贴家用,第二个是受父母的影响,总在他面前讲起抗战的故事,这让他也想当一名保家卫国奋战沙场的战士。听到这我脑中浮现无数的画面,是八佰里身绑炸药毅然决然跳下的勇士,长津湖里战士们冲锋的身影…小时候其实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要不顾自己的生命冲上前,长大后才知道,是因为信仰,是心中的红色信仰,源于对祖国,对这片大地深沉的爱。
杨伯伯在甘肃89720部队后勤部担任助理工程师。他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不禁眼含泪光:“西北生活确实挺艰苦的,但我们乐在其中!我们部队属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说起来我也很骄傲,自己也可以算为新中国的强大贡献了力量吧!”虽然杨伯伯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卫星发射工作中,但他在踏实肯干,积极保护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树木。我的思绪跟着杨伯伯的话语来到了酒泉发射中心,新中国刚成立时无数的爱国科研人员义无反顾,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那时候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奶茶,炸鸡各种各样的美食应有尽有,那是就连温饱也是个大问题。隐姓埋名数十年,在荒凉的大西北,发射了一颗属于我们自己的卫星,让东方红的歌声在宇宙回响。开发大西北,不仅仅需要发展科技,也需要在西北的沙漠上种出一片绿洲,保证生态安全。
从部队退休后的杨伯伯进入一家工厂上班,在那里他继续发扬自己在军队时的作风,勤奋肯干,多次荣获“优秀工人”,“生产先进者”的称号,工厂领导也对他赞赏有加。退休后的杨伯伯在小区也是一名“热心肠”,这家灯泡坏了,他去换,那家需要搬家,他去搬。“不帮别人自己心里不踏实。”杨伯伯解释道。
杨伯伯还向我谈起他的家庭,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军人,不就前他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孙子。他笑着说:“等我孙子长大,也让他去军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要比他爷爷,他爸爸有出息!”说着说着,在一旁的爷爷奶奶们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传承吧,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祖国需要哪里,我们去哪里。让我不禁想起了汽车制造企业五菱,在疫情开始物资最紧缺的时候放开生产线,制作口罩。
通过杨三明伯伯的质朴的话语,我深刻感受到其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与吃苦耐劳以及朴实乐观的革命精神。杨三明伯伯也勉励我要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用知识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当听从杨三明伯伯的深刻教诲,传承红色精神,接过先辈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属于我们这一辈的这一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4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