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安全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日,为积极响应南充“十三五”规划号召,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嘉陵江沿岸,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展开为期一周的水质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嘉陵江水质状况,提高公众参与度。
赴嘉陵江南充段出入境断面,开展民意调查
嘉陵江南充段全长约298公里,此次实践队所考察的阆中市、李渡镇分别为其入境断面与出境断面所在位置,对于研究南充段水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践队员对沿岸居民进行全面采访调查后,将收集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统计结果显示,大多居民对嘉陵江的水质满意度较高,认为较前几年,近两年水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之前好多人在嘉陵江边洗衣裳,把废水直接倒进河里,现在这些现象已经很少了。”南充市李渡镇当地船民李秀珍说道。
图一
图二
参观各辖区监测站,学习水质监测全过程
实地调研后,实践队员先后在南充阆中市,高坪区等各个监测站参观见习。在采访阆中市监测站白云鹏副站长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各监测站上行下效,分工明确,兼具系统化以及层次化的特点,但在水质的监测保护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与关注度都不高,少有居民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并向当地环保部门上报污染情况。
实地采取水样,分析污染等级
此次调查正处于嘉陵江丰水期,水量大,水质较为浑浊。为进一步了解水体的理化性质,实践队员对水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相关标准,嘉陵江南充段入境断面—沙溪,出境断面—李渡镇的水质分别达到了Ⅱ类、Ⅲ类水质的标准。再结合各监测站提供的数据综合分析,嘉陵江水质在南充段的确受到了轻微的污染。
图三
在阆中古城实地调研中,实践队员也发现,江面上不时会出现少许固体垃圾。据了解,这些垃圾大多是游客散放在江中的河灯。原本“放河灯”民俗是人们向自然祈福的方式,但随着阆中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化脚步的加快,旅游乱象已经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新途径。“环保不只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实践队员胡玉莲表示,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强调公众参与,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才是使环境得以改善的根本途径。
图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