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维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还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叫卖吆喝,才知道叫卖吆喝不只是喊出来这么简单。叫卖是十分有讲究的,其中老北京的吆喝最为典型,“叫卖大王”臧鸿对此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早些年,北京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样,好像是两个派系。就拿卖冰糖葫芦的来说,东南城的吆喝出来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多,小贩的吆喝优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伙子,甜脆响亮。”通过观察,我还发现,市场摊位上卖菜卖水果的吆喝声干脆响亮,走街串巷的声音拖得绵长,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生活中很少留意的。
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比如说,走街串巷叫卖吆喝的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口音比较重,分辨他们喊的是什么有些困难。这些困难尚在意料之中,还有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困难。例如,由于疫情影响,街上的货摊、商贩大幅度减少,常常是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人。不过我们实践小队成员都在尽力克服这些困难。
随着新的广告形式的出现,叫卖吆喝这种商业宣传手段正在异化甚至渐渐消失。对叫卖吆喝的传承发扬迫在眉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翻看了很多实际案例,希望发现合适的传承手段,
使叫卖吆喝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为我们留住一个时代的记忆。借此我拓展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
通过磨练,我深深地意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能够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Lee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的省份,所以吆喝文化在发展时,必然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叫卖话术。随着地摊经济的发展,只要有三分地,便可以做起生意,只要有人,就可以叫卖揽客,于是有想法的牧民们充分利用自己家的住所、牲畜、食物和人力,借助吆喝推销了起来,既获得了经济收益,又让游客们亲身体验到新疆风情,何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呢?至于多数时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也是常常在菜市场、居民楼、商场里听到叫卖吆喝的。那些吆喝声,是我们童年时期惬意生活的背景音乐,也是随着时代发展消失的点滴,是我们应当永远珍藏的美好。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小摊热闹繁杂的吆喝,让这个城市有了人气,也有了烟火气。
@岁见
在婺源县游山村支教的十几天中,我看到了淳朴的江西文化,河两岸的墨瓦白墙,这里也有独特的叫卖吆喝的方式。这个宁静的小村子里有着很典型的徽派特色,屋子之间没有很大的场地,因此也没有办法像北方的村庄一样划分出专门的区域作为交易的集市,这也导致这里没有成片的吆喝声。刚开始来到这里的几天,我没有发现集市,所以以为这里没有集市的传统,也没有吆喝的存在,但清晨里一声响亮的方言让我意识到其实这个宁静的村子也有着吆喝声。
一个叔叔骑着两侧绑着塑料筐的摩托从民俗门口经过,经过询问民宿的老板娘,我知道了大叔吆喝的那句方言是“卖猪肉”。江西的方言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很难听懂吆喝的具体内容。这句“卖猪肉”我同样在学校的孩子们口中听到了,同样的吆喝从孩子们口中喊出和卖猪肉的大叔相比更添了一分童真。
除了卖猪肉的大叔的吆喝,这十几天里,还有挨家挨户喊“卖丝萝”的奶奶、开着电动三轮车卖家具的叔叔喊的“卖摇椅、卖柴灶”,还有孩子们热情向我们介绍的卖特产零食的小车……每一种吆喝都很有当地方言的特色,所转述的普通话也和方言中的实际成分略有不同。
这个不大的村子没有热闹的集市,没有人声鼎沸、喧嚣吵闹,但吆喝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这片宁静中,和村落相得益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3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