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的号召,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三下乡“青鸟传音”实践团于7月23日在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开展茂腔非遗探寻活动,以此来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的传承保护现状,挖掘其现代价值,积极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献计献策,通过多种形式为当地茂腔宣传,帮助提高其知名度。
探茂腔之根,寻传承之义
队员们第一站来到了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探寻茂腔的奥秘,并与茂腔第六代传承人张老师进行了深刻的交谈。张老师热情的向同学们介绍茂腔文化和其发展状况,同学们仔细的聆听并认真记录。
通过与张老师交谈,我们了解到,茂腔是在山东胶东半岛发源起来的地方戏,在胶州、黄岛、高密三个地方,茂腔的发展较好,有自己的专业剧团,曲风深入人心。由于唱腔使用的是地方语言,所以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胶东之花”。茂腔音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最受妇女的喜爱,在茂腔下乡演出的时候,即使是在农忙时节,妇女们也会把手里的活都放下,成群结队地去看演出,那种痴迷程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但是,茂腔戏毕竟是地方文化的产物,不能被其他地域的人们广泛接受,所以面临消亡危机,茂腔要想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在保留原有的戏曲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张老师也谈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创建“互联网+非遗”、“专业培训+公益性宣传”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同时,建立青年茂腔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专门人才组建茂腔青年演出团,在中小学开设公益性戏曲课,在传统戏曲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茂腔歌曲、茂腔小品、茂腔动漫等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打通互联网与影视综艺渠道,逐步扩大茂腔传播影响范围范围和传承渠道。希望为茂腔的发展打造多样化渠道,从而实现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观茂腔表演,享视觉盛宴
次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茂腔戏班所在村镇烟台东,有幸观看了一场茂腔表演视觉盛宴。演员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扬,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时而声情并茂,委婉柔怨,引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通过观看演出,队员们见识到了演员们扎实的演唱功底和娴熟的表演技巧,他们将茂腔戏中的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阵阵掌声。观看完彩排表演后,队员们还沉浸在那动人的戏剧之中,难以自拔。队员称此次表演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
访当地村民,品茂腔风味
演出结束后,实践队员对当地的村民进行了采访交流。通过交谈得知,茂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老年群体的喜爱。当地村民对茂腔都了解甚多,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茂腔的起源以及经典剧目等。茂腔作为一种演唱形式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多代艺人的脑记口传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传统剧目,传统剧目大约有一百种左右。
通过交谈我们也认识到了茂腔发展的一些困境,由于新型媒体的巨大冲击、当代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人民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茂腔这样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渐趋衰落。年轻人对茂腔了解较少,学习茂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专业队伍也日渐萎缩,山东茂腔那些曾经脍炙人口的唱段,在当代多样化艺术的冲击下渐渐淹没,这一特色地方戏曲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许多茂腔的剧团纷纷解散或者发展为歌舞团。
通过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茂腔产生的原因与当地的文化、政治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程度却日趋减弱,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现代流行音乐,茂腔这样的传统戏曲文化却并不感兴趣。戏曲音乐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的。应当是传承中有发展,发展中不忘传承。我们敬佩戏曲人的敬业,我们钦羡戏曲真诚的热爱,总结起来就是,“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