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这样一个人,致力于传播贝类文化与传承贝雕工艺。他对贝雕艺术沉浸多年,并愿为此奉献一生。他就是企业家陈新峰先生。
2019年7月11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赴深圳沙井“贝壳红”文化艺术馆进行参观学习并采访了馆长陈新峰先生,倾听他与贝雕的故事。
使命所至,奉献所驱
陈新峰先生表示,初次接触贝雕工艺是在70年代的时候,而他也从那时候与贝雕结下了不解之缘。队员们从采访中得知:贝雕在九十年代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人们的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逐渐不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源于对贝文化的喜爱,开始不断从世界各地收集与“贝”有关的东西,例如贝壳、贝雕画、螺钿家具等。于2017年,“贝壳红”文化馆由此成立,并一直以免费的形式向大家开放,借此向大众科普贝壳文化、贝雕历史及其制作方式等相关知识。
“我希望通过创办贝壳红,除了传承贝雕文化外,还能够提倡人们保护贝类。”当队员们问及陈新峰先生初衷时,他回答到。陈新峰先生希望,人们在实现贝类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努力改善贝类的生存环境,保护海洋岛屿,有控地捕捞和食用贝类。因此,当人们来参观“贝壳红”文化艺术馆时,他除了向人们普及贝雕知识外,还向人们提倡绿色环保旅游,保护贝类。
爱贝及艺,随贝走四方
自贝壳红成立以来,陈新峰先生与贝壳红已走过12省区将近30座有“贝壳故事”的城市,拜访诸多贝类收藏者、贝雕艺人,并不断整合所获取资料,通过贝壳红文化艺术馆向人们宣传贝文化。但仅仅通过这种方式,复兴贝雕文化仍是有一定难度的,让贝雕以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方式去融入大众的生活,则是陈新峰先生当下的解决方法。
作为一位企业家,陈新峰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要瞄准群众需求,通过微博、抖音、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推广贝雕艺术,让大众以互联网的形式接触贝雕文化,使贝雕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其次是借鉴“他山之石”;要“为贝雕艺术寻觅新出路”不能仅仅局限于潮汕地区,要“随贝走四方”分析其他产区贝雕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探寻贝雕文化该走向何处。最后依然要坚定实地展览的形式传播贝雕文化,因为单靠互联网进行传播贝雕文化是无法真正领会到其中的韵味,要通过让人们听、触摸等多种互动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贝雕、喜欢贝雕,争做贝类文化传承的接班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陈新峰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更好的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贝雕文化也是如此。“贝壳红现不断创新贝雕产品,使其成为不仅具有传统商品的实用功能,还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令人们在实用产品的同时可以得到贝雕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让贝雕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陈新峰先生表示,他将会联结国内外相关学术、艺术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博物馆从而不断吸引爱贝之人、贝壳学家、艺术大师、贝雕艺人等人事加入,使其可成为贝壳红艺术馆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共同为贝雕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想法,共谋新出路,
现在,陈新峰先生已与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走过三个年头。三下乡开始前,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指导老师陈绮雯已与贝壳红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标志着雕情贝艺实践队与贝壳红之间的合作交流迈进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将会有更多人加入传承贝雕这条道路上。“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把贝雕文化传承下去。”采访结束后,陈新峰先生向队员们说了这句话,他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为贝雕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找到新的想法,使其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7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