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中山大学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拜访了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和贝雕艺人林汉桂先生,与他们探索了“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大潮流中,潮汕贝雕手工艺应如何多方面发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开展了针对高中生的大学生贝雕课堂支教活动。
拒绝当艺术“恐龙”,广纳创作新思想
团队抵达汕头市博物馆后,立即与卢女士和林先生等人举行关于潮汕贝雕的交流会。队员们向卢女士等人汇报今年的工作重点,同时深入讨论潮汕贝雕发展新道路,贝雕不再是人亡技亡的艺术“恐龙”。
谈起潮汕贝雕这样的传统民间工艺,仍有不少人对其敬而远之,这里面固然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难以静下心来欣赏工艺之美等因素,却也有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不少传统古典的贝雕作品,与当今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时尚追求大相径庭。贝雕的发展之所以陷入瓶颈,其本质还是因为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交流会上,队员们提出了“融入当代年青力量,对贝雕产品的设计进行改造提升”的想法,卢女士表示:学生作为当代年青人的代表,应该为贝雕创作吸收他们的想法。紧接着,队员们向卢女士提出了“贝雕课堂”大学生支教活动,得到卢女士和林先生的大力支持。
队员们演示贝雕制作工序
实现课堂传播贝艺,灌溉贝艺传承种子
然后在卢女士和林先生的帮助下,团队与正在汕头进行游学的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学生们成功对接,并为十六中的同学们设计了贝雕课堂。贝雕课堂在汕头市博物馆举行,课堂分成作品赏析和工艺演示两个模块,由队员们担任贝雕讲师。
十六中的同学们在队员们的讲解下,系统性地了解贝雕工艺,同时队员们在课堂上鼓励十六中的同学们提出创作意见,逐步落实贝雕融入到年青人生活的想法。课堂作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而在“贝雕课堂”这样一个教育和教育反馈并存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和高中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擦出了“创新”的火花。在贝雕课堂上,十六中的同学们认为贝雕不应该被自身表示形式束缚,应该进行概念上的重新定义,它可以是一件单独产品,也可以是融合到其他物件上面的细节装饰。队员们秉持着限定性框架引导,开放性思考的课堂原则,为贝雕手工艺的传播和传承埋下一颗未发芽的种子。
队员们在给广州第十六中学生普及贝雕知识
迎接贝路发展曙光,感悟新时代文明意义
随着贝雕课堂的结束,队员们得知贝雕艺人林汉先生很享受将所知的贝雕知识分享给学生们的过程,学生们的积极也促进林汉桂先生的接下来的创作热情。此次是团队第三年赴汕头进行的贝雕调研活动,在这三年期间,队员们明显发现,潮汕贝雕的新发展之路紧随国家政策,潮汕贝雕的创作开始考虑融入时尚元素,老一辈艺人们逐渐走出以前没落阴霾,开始与企业合作,带着贝雕新作参加艺术展览。这样走出过去,埋向未来的趋势,也是潮汕贝雕逐步崛起的曙光。
合影留恋
此次调研,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们表示深刻认识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大意义,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出力,应该始于足下,由小及大,做好细节才能眺望更遥远的未来。其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贝雕手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员,留其传统精髓,灌入新灵感,其将可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时代文明新期望,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散发出充沛的艺术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7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