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想这句话也有可能是陆游老先生历经了大半人生的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只有经过了亲身实践,我们才知道从文字里理解的信息是多么局限,或者说多么狭隘。学校一直以来大力推行暑期社会实践,让我这个暑假有机会和一群十分优秀的伙伴一起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完成对稻渔养殖模式的探索,在中央大力推进行精准扶贫背景下,我们拜访了政府相关单位、种养合作社、典型村村委和村民等等,以望从中总结经验,用于融水本县的现状改善建议,同时便于其他贫困地区借鉴。
我们石榴护卫队的第一站来到了融水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融水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王宪老站长和莫波飞接见了我们。在会议室里,我们热烈地交流着。其中我们了解到,融水长期“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使得该县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饭稻羹鱼”的饮食文化。但是稻田养鱼生产中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放天样、粗放粗养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五年的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建设,主要是将传统平板式养殖田地改造成田埂内侧硬化,田基高度升高,鱼坑面积深度均加大。到2017年融水县已完成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近3万亩,产量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地开花。
对于稻渔综合养殖地未来发展,站长们的目光开始跳动着闪耀的光芒。稻渔养殖模式未来可以发展成产业链,比如可以做成方便面内的螺蛳干、真空包装的稻田鱼,目前该县的“互联网+”正在发展,稻渔养殖的农产品已在淘宝上线。
在西洞村,广西融水县为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匡总经理的带领着我们来到了他的螺蛳养殖基地,基地总面积达近400亩。烈日炎炎,太阳毫不吝惜地散发着它的热量。我们走过田埂,跨过田沟,跳下田坎,一路上匡总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着。我们了解到,他们从村民那承包田地,一年可给村民800块一亩的承包费。一来可以解决公司用地问题,二来可以解决村里劳动力不足而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政府每年也会给每亩地价值500块的渔苗,由合作社统一发放,村民自行养殖后的卖不出去的成品也可由企业统一收购。未来三四年,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能力,公司会发展深加工,如螺蛳酱、螺蛳熟食等,加工车间的建立也可帮助村里留住年轻劳动力。这一系列的举措旨在帮助和鼓励村民们“富起来”。
下午阳光依旧。我们来到了村口,一来便被村里统一的古风古韵的所吸引。据了解,这是政府为将西洞打造成旅游村而帮村民翻新的。村前有一大片荷花地,这是该村引进的公司所有。当然,美丽的村容村貌吸引了不少游客。据我们了解,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并且老人和小孩居多的村子。村民的田地大多已被承包,家中只留有一小块地自给自足。政府不但为低保家庭配有医生,而且每年会给低保户发放5000元的补助,每个低保户家庭都有专门的政府人员对接负责。此外,退休老人每月也能收到90元的补贴。一路走来,政府的关怀之至,滴水可见。
为了探访三防镇,我们乘车离开县城,前往山里。车子沿峡谷而上,绕过一座又一座山。一边是谷底湍急的河水,一边是直入云端的山峰,在一路惊叹于大自然赐予这一方圣土的鬼斧神工中,经过长达两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三防镇。
接应我们的黄阿姨早早地就在田地里等待着我们,她和我们介绍道,她们这里的稻子是通过喷洒绿色农药把虫子赶到水面,稻田中的鲤鱼通过吃虫子和稻花生长,故此,她们这里的鲤鱼绿色营养,吃起来还有一股清新的稻花香,禾花鲤便因此得名。
为了体验村民下田捉鱼的辛劳,我们脱去鞋子,挽起裤脚,在炎热的午间赤脚走在阡陌之上,和树荫下吃草的小牛说你好,向河边梳妆的鸭子说再见,远处是群山连绵,身边是广阔田野,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如脚下淌过的清凉河水,只觉得心旷神怡。
终于要下田了,一只脚缓缓试探着。很软很细腻的泥,总觉得踩不到底。当两只脚都踩到泥地里,田泥早已没过了膝盖,我们互相扶持着,走到了位于田中间的鱼坑,这是一方田地里的一个给鱼儿们提供生长、躲避天敌等的深水处。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我们仿佛在云中捉鱼。鱼儿很活泼,我们双手深入泥中却怎么也抓不住它们,只觉得它们调皮地在腿边溜走,好似在说,“我在这呀”。渐渐地,队员们掌握了技巧,在黄阿姨的帮助下,我们收获满满。队员们相互看着被鱼儿们溅得满是泥的脸,在笑声中我们也被自己的满足所填满了。
中午我们在田边的一处荫凉搭起了烧烤架子准备烤鱼。村民们介绍道,这是他们比较传统的一种吃法,现抓现烤的禾花鲤更加鲜甜,据此,融水县每年都会庆祝“烤鱼节”。我们把刚抓的鱼清理好,用竹竿串好便放在燃好的烤架上,我们细细照看着,不出十分钟,鱼香扑鼻。整个过程不出半小时,享誉盛名的烤禾花鲤便可出炉了。随后,村民们还教我们煮鱼头酸笋汤,此汤酸鲜开胃,解暑消渴,夏日美味,是广西的一道名小吃。
自然之美,大山深处最美。山之美,水之清、人之善,如此仿佛都不足以描绘三防镇的绿色生态、人杰地灵。
然而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从加入这个团队开始,我就惊叹于队友的才华、自信以及缜密的思维逻辑,从议题的一步步创建完善,到实践的准备、实施、以至于后期,我都在感叹,我们一行12人,每个人都在发光,而且光芒越来越亮。如那晚四和村的微风中,疲惫伴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悄悄爬上夜幕的星光,越来越闪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76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