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来自天津大学的11名同学们抵达四川省巴中市开始了为期14天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走访调研。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尽管是初次来到“天府之国”四川的巴中市,却有一种仿佛是久别重逢的感觉。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巴中市,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位于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巴中市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然而,巴中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应当是全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迅速完成的优秀典范之一。此次调研,我们以巴中市巴州区由贫困县向经济极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的成功转变为案例,调查研究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在该市的推行和落实情况,以期归纳总结其成功原因,供其他在建设中的贫困地市以参考借鉴,并挖掘探究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仍旧留存的具体问题,提出我们的理解与建议,帮助完善巴中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巴州先后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以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为主的扶贫开发行动,全区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以来,巴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锁定摘帽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措施,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截至2017年底,全区累计减贫7697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11元,较2014年增长56.8%。去年12月,巴州区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评估检查。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巴州区扶贫工作的实施,我们赴巴中市扶贫局进行实地访问,并受到了巴州区政府信访接待处以及扶贫局吴书记的热情接待。在与吴书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巴州区扶贫工作的进展状况以及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的扶贫政策。
突出重点难点,精准施策发力。吴书记介绍,通过深入了解巴州区贫困居民的生活现状,巴州区规划了六大脱贫路径。即:
1.基础扶贫——把“配套差”的“强起来”。
2.产业就业扶贫——把“增收难”的“帮起来”。
3.教育扶贫——把“读不了书”的“助起来”。
4.健康扶贫——把“有疾病”的“保起来”。
5.安居扶贫——把“住不安全”的“建改保起来”。
6.兜底扶贫——把“带动不了”的“兜起来”。
在基本方向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生产生活条件全方位深度改善做文章,围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找动力,巴州区提出了三大创新扶贫模式。
1.创新“产居结合”扶贫模式,筑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石。一是建新居让贫困群众住有所适、居有所安。选址上,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按照“三靠六不选”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一规划布局;设计上,融入青瓦白墙、人字坡等川东北传统建筑元素,提供40㎡到150㎡共6种户型供群众选择,且部分户型预留后续建房空间;补助上,易地扶贫搬迁户每人补助2.5万元,同步搬迁贫困户每人补助2.1万元,同步搬迁非贫困户建新户均补助2万元、拆旧人均补助1.3万元,同时利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土地指标交易所得用于弥补新居建设之投入不足,确保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超标准负债。二是兴产业让贫困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坚持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发展以道地药材为主导品种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一方面,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当家产业,在每个聚居点配套发展不少于200亩的特色农业,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另一方面,鼓励支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电商网点、杂货店和发展庭院经济,确保产业带动搬迁户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三是强配套让贫困群众尽享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加强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党群活动中心为依托的“1+N”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中心村聚居点推行“一长五员”管理服务模式,设立物业管理协会会长1名和网格员、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各1名,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办事,所用人员全部在贫困群众中选用。2017年9月,巴州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
2.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助推脱贫。一是放活土地经营权促增收。探索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模式,创新颁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证”等产权证书,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1亿元,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铆在产业链上,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二是盘活集体资产促增收。在121个贫困村和27个非贫困村实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将原村属集体经济中70%的资产(折价6.7亿元)股权量化到户,实行市场化经营,让群众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其中,贫困户凭“优先股”多获得20%以上的收入;三是创新金融扶贫促增收。设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贫困村产业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基金,采取“评级授信+基金担保+信贷”“产权抵押+基金担保+信贷”的金融扶贫模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5.12亿元,支持贫困户增收脱贫。
3.创新“三治同步”扶贫模式,增强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一是创新自治助脱贫。支持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协会、产业发展联合会、村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将有参与条件的贫困群众吸纳入会,引导参与新居建设、产业发展、资产管护、物业管理等,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强化法治助脱贫。通过开展“送法上门”、开办“法治读书班”等,对部分贫困群众不履行赡养义务、不执行义务教育制度等行为,点对点依法教育,有效解决贫困户中的“老人户”和适龄儿童失学问题;推行“一述二评三讲”工作法调处基层矛盾纠纷,引导贫困群众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合法理性表达诉求,提高对脱贫攻坚的认知水平;三是注重德治助脱贫。采取开办道德讲堂、评先选优荐能、举办文艺汇演、曝光不正之风等方式方法,纠正部分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和争当贫困户、好吃懒做、攀比政策享受等思想,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而在教育和医疗保障方面,扶贫工作也在渐渐展现出成果。
在医疗方面,市里实行“八个100%”扶贫模式,全面做好脱贫攻坚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和精准识别的医疗扶持、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六项补充医保扶持、分级诊疗、控制医疗费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就医社会公示等“八个100%”,确保巴中市5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全额报销、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确保每个县有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都有达标卫生院,村均有达标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均有合格村医。巴中市坚持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继续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巴中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和良好的人口环境。
在教育方面,巴中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和“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要求,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市里在经费方面今年全年计划投入7.5亿元,目前完成投入3.8亿元,占计划的50.6%。其中,开工建设校舍1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882万元,采购设备投资1.2亿元,落实贫困学生资助资金1.1亿元,职业技能培训6230人次,培训教师8875人次,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4086万元。同时巴中市全面落实县(区)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家长“五长”负责制,构建县“五位一体”的控辍保学体系。全面开通入学“绿色通道”,对随迁子女、留守学生、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学生采取教师人人家访、班主任逐户劝导、“1+1”帮扶、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了全市31.4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入学,妥善解决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特殊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88%。继续在全市公办省、市示范性普高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专项招生计划,让贫困家庭子女拥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机会。
在短短两周的调研时间中,我们通过约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得以初窥巴中市扶贫工作的冰山一角。在精准扶贫和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巴山楚水不再是刘禹锡诗句中的那片“凄凉地”,而在日新月异地大步迈向那片温暖而明亮的小康家园。
http://www.dxsbao.com/news/1365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