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宋江以“义”来团结好那些有家难归,有国难投并且有能力的好汉。而最终宋江又以“招安”做为那些好汉们的奋斗目标,这也就体现出了“忠”,因此这个“忠”是凌驾于“义”之上的。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作品中,施耐庵也塑造了许多忠义形象,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
一、《水浒传》中的“忠”
在《水浒传》中,忠的思想分为两个方面:忠君与忠国。而毫无疑问的是宋江的“忠”是忠君,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孝两全,义字当天,人称“及时雨”,深受百姓的尊敬,但他并无半分非分之想,却遭人陷害而被流放,但他仍然相信朝廷,相信皇帝,不愿背叛皇帝,甚至将“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厅”。也正是因为宋江的“忠君”思想,所以他才会带领梁山好汉们走上招安的道路,让农民起义军最终从内部瓦解,以失败告终。当然《水浒传》中也存在着反招安斗争,他们的忠则是忠于国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李逵,在他心里,国家的君主是谁无所谓,只有真正对臣民们好的人才配得上君主之位。
忠君和忠国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忠的思想的体现。可是宋江不应该一味的忠于一个昏庸的皇帝,他的忠害了他的兄弟们,造就了梁山好汉们的悲剧命运。
二、《水浒传》中的“义”
《水浒传》中最让人可以感受到的便是梁山好汉们的见义勇为和兄弟义气。见义勇为,顾名思义就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地去做,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鲁智深,武松等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鲁智深,他为了搭救金翠莲父女,救护林冲等事件,宁愿弃官远逃,削发为僧。在为别人打抱不平的时候,从来不考虑自己,这不就是他的大义所在吗?
兄弟义气在我看来则是更让人感动的,当宋江听说黄泥岗事发,立即通知晁盖逃亡;各路兄弟听说宋江被冤枉而义无反顾劫法场;鲁智深一路护送林冲到沧州等许多事件,无不体现出梁山好汉们生死相托,患难与共。
三、忠义观的悲剧伦理性
梁山好汉们的悲剧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梁山的英雄好汉对于忠义观伦理精神的实践和遵守,由此造成了失败的命运和强烈的悲剧情感体验。这种伦理观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这种悲剧伦理精神主要从两个人物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宋江和李逵。儒家封建伦理标榜忠义双全,但是“忠”属于封建等级伦理,“义”属于人人平等层面的伦理。从众多梁山泊的悲剧我们认识到忠与义是不能双全的,这就是梁山好汉的性格复杂性所在。
《《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较高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借鉴。它不但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梁山好汉的忠义精神感动了古人,也感动了我们,这种感动也将永久持续下去。
http://www.dxsbao.com/art/4347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