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包裹着的是生命,当生命孵化后,蛋壳便失去它的作用。而现今有这样一群人,给蛋壳以灵魂,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蛋壳文化。蛋壳艺术形式多样,蛋雕正是其中一种,蛋雕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古代称蛋雕为“雕卵”,蛋雕技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蛋雕这门技艺,有人听过,但鲜少有人去了解、去学习。提起蛋雕,业内人都知道这样一位大师:于文,已经从事蛋雕工艺25年,也是蛋雕、刻瓷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这样的她,能带给我们什么故事呢?
年少兴起,痴迷半生
“第一次接触到蛋雕是十多岁的时候,我跟着姥爷学了一点点画画,之后一直是自己练习雕刻,算是自学吧”。于文在回忆自己学习蛋雕时的经历时这样说道。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在别的小姑娘无忧无虑的跳皮筋丢手绢时,于文跟着姥爷学习雕刻,问其原因,于文说:“因为喜欢,因为爱,我接触到雕刻就跟上瘾一样,停不下来的”。所以于文哪怕是在之后的十多二十年里,在雕刻蛋壳时经常受伤而想过放弃,但最终都因为太过热爱而一直坚持。
当问到当年家人是怎么看待于文学习蛋雕这件事的时候,于文回答:“我那个年代,家里人对我要求并不高,也管得不严,基本上是散养,我本身也一直很听话,不会做什么坏事,学习成绩也还好,就喜欢动动手做一些手工作品,而且那时候蛋壳也不是很费钱,就用吃完的鸡蛋壳,最初的工具就是将就锯条拜两半儿,然后磨一磨,家人对我这个爱好不反对。”之后的于文一直将这个爱好进行下去,“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好玩儿”。玩着玩着,于文就玩出了不一样的一番人生。
2008年,于文的鹅蛋镂空作品《一线系爱心》完成后,于文就真正的在国内蛋雕圈出了名,因为作品雕刻难度系数大,惊险程度高,这件作品在当时被公认为难度系数最高的作品,于文也得到大家的尊重。那时候的人们也上网,在网上的一个单调论坛里,大家都在单挑,爱好蛋雕的人相互比拼,都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斗蛋”。也正是因为这样,于文的雕刻技术在一点点的比和拼中越来越高超。
过程艰辛,从未放弃
提及雕刻的艰辛,于文说:“损坏作品的事情常有发生,毕竟蛋壳很薄很容易碎,每一个蛋雕人都经历过。”于文说,她曾经雕刻过一套京剧脸谱,雕刻的过程及其用心,整个过程都非常满意地刻完,直到最后拍照片时,因为想要拍出理想效果,将蛋雕作品底座稍微垫高了一点,没有放稳,在一边放好三脚架准备拍摄的于文,眼睁睁看着作品倒下去摔成好几半儿,当时就心碎了。蛋雕人的状态在雕刻的时候极其精细,屏住呼吸手特别稳,在遇到比较惊险的地方,几乎都感觉不到心跳,但是一旦作品刻碎了的时候,就能听见心蹦蹦的跳,是那种让人心疼的跳。
蛋雕工艺极其精细,要经过钻孔取液、起稿画图、清洗痕迹、镂空雕琢等多项程序。于文说:“蛋雕圈里的人,每个人风格都不一样,国内的蛋雕人很多,但雕地好的也确实不多,谁模仿谁的作品,基本上是一眼就看出来了。”于文的创作多以中国元素为主,比较擅长镂空蛋雕,她的作品《九龙图》花费了大概二十天时间,每天雕刻八到十小时。“一般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准备材料,差不多九点钟到工作室开始工作,刻鸵鸟蛋镂空蛋雕的话需要先画好构图,接着刻出每一面痕迹,然后刻浮雕部分、镂空部分,最后再修整边缘。”于文的话语处处体现蛋雕工艺的精细。
谈及蛋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于文说:“我自己就是蛋雕和刻瓷的非遗传承人,在这方面肯定多关注一点”。2015年于文雕刻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于文经常在工作室里带徒弟、创作。除了工作室可以进行宣传蛋雕文化,于文也是辽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在学校会给学生教蛋雕与刻瓷。“人都是各有所好的,喜欢蛋雕的人,他自然会来学习;不喜欢蛋雕的人,你逼他也没用”。当问到会不会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蛋雕技艺时,于文这样回答道。“他不喜欢,我也不会强迫他学”。于文在对于传承这件事儿上有她自己独特的看法,“传承很难,所以学习的人一定要喜欢要爱这门工艺,我会把自己的蛋雕技艺传给那些痴迷于这种手艺的人”。
做雕刻25年,于文一直相信只有热爱才能有好的创作与发展,在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后,于文的蛋雕技艺越来越娴熟,她也一直坚信只有痴迷蛋雕工艺的人才能理解其中奥妙,也才能够在这条路上有所成就。
http://www.dxsbao.com/art/1551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