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仍处在“文革”的混乱之中。农村的百姓生活困苦。他们的辛酸苦楚,是孙少平在学校吃不起一份丙菜,在挂着冰溜子的屋檐下就着开水吃黑面馍的窘迫;是孙少安13岁被生计所迫辍学的务农的无奈;更是孙玉厚沉默无言、辛勤劳作,却换不来一家人吃饱穿暖的自责。孙家的贫困和谋生的艰辛,是当时中国底层劳动人民艰难求生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的没有到来。”在这样黑暗而漫长的日子里,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却未曾败给生活。纵然生存已艰难至斯,他们仍在朝兴旺的路上奔走;纵然少安已失去了读书的机会,那他这并无怨言,埋头苦干。少安年纪轻轻已成了生产队长,成了双水村的能人。他接过父亲的担子努力支撑着那个“烂包”的家。他独自在生活这汪苦水中熬着,载着一家老小渡这苦海。他也曾是个满怀梦想的少年,他也有着优异的成绩和大好的前程,却因家中的贫苦而只得回村,继承他父辈的农民身份,延续他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可是少安却没有怨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份“仁”、“恕”精神。无论是作为儿子、兄长或是队长,他都以仁心善待着每个人。面对父亲的无奈和现实的残酷,他选择了坦然接受。在他所办的砖厂最终成功时,他不计前嫌,带着乡亲们致富,这是“恕”。
孙家次子孙少平在本应张扬灿烂的年纪,却忍受着家庭的贫困带给他的窘迫和辛酸。他穿着不合身的单薄衣衫,在滴着冰水的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己仅有的两个黑面馍,这是怎样的狼狈?这样饥寒交迫、捉襟见肘的生活里,少平羡慕着班长顾养民,暗恋着和他一样贫困的郝红梅。在泥沼之中挣扎生活的他却怀着走出农村,去外面看世界的梦想。他努力学习、劳动并广泛的阅读。
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做着贡献。他是极懂感恩的孩子,对同伴金波润生的帮助、对润叶的照拂,他都深刻地铭记、感激着。润叶送的粮票和钱,他首先想了贫困中的家人,而非连饭也吃不饱的自己。少平有炽热的梦想,亦有柔软的心肠,他成长的是多么美好。站在阴沟里的他,倔强的仰望着星空。
孙家兄弟所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和面对生活苦中作乐的无畏精神,令我动容。生于平凡人世,谁还不是拖着沉重的枷锁逆风飞翔呢?亦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亦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纵使冬日漫长而黑暗,我们也应该心怀暖春,向无尽的寒冷发出光芒;纵使前路永夜,我们也应满怀希望,成为漫长黑夜中唯一的光!
赞生活之艰辛,赞生命之坚劲!以勇气面对生活并奋力还击,与君共进!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54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