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踏高跷,舞春风 —— 司马村高跷队:传承百年艺术,演绎时代风采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作者:燎原队

高跷艺术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土地上,传统文化犹如繁星点点,照亮着历史的长河。其中,河南省内黄县司马村的高跷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支实践小队踏上了探寻之旅,走进了司马村,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感受高跷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之路。

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走进司马村,实践小队首先被高跷队的氛围所吸引。在这里,年龄从来不是参与高跷艺术的界限。队伍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将,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稳健的步伐,成为高跷文化的引领者;也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虽然稚嫩,但坚定的身影却让人看到了高跷文化的未来与希望。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队员们,因为对高跷艺术的共同热爱而走到了一起,共同编织着高跷文化的多彩篇章。

在司马村高跷队中,既有高跷世家的后代,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高跷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有慕名而来的外村学子,他们被高跷的魅力所吸引,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学习。这些队员们虽然背景各异,但他们对高跷艺术的热爱却是相同的。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提升技艺,为高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家族传承,百年历史

高跷文化在司马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通过实地访谈,实践小组了解到,虽然司马村高跷队大概成立于1990年,但高跷艺术的足迹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家族传承,是高跷队学习高跷技艺的主要方式。一辈辈的传承人,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将这份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在司马村,许多家庭都有着高跷艺术的传统。长辈们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对高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小开始练习,从最基本的步伐到复杂的技巧,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打磨。每一次的排练与表演,都是对先辈们的致敬与传承,也是对高跷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欢庆佳节,共享艺术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六,是司马村高跷队最为忙碌也最为荣耀的时刻。这一天,他们会穿上精心准备的彩衣,踏上高高的木跷,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些表演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回报,更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期待。

在这一天,整个司马村都会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观看高跷队的表演。他们为队员们的精彩技艺而喝彩,也为高跷文化的传承而骄傲。对于高跷队员们来说,这一天是他们最为荣耀的时刻,也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自发组织,共筑梦想

尽管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也没有经费支持,但司马村高跷队每年的排练与表演却从未缺席。队员们依靠自费来维持队伍的日常运作与活动开展。他们出于对高跷文化的热爱,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前后组织排练和表演。这样的坚持与付出,让人深感敬佩。

对于队员们来说,高跷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高跷文化,共同守护这份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因此,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努力,让高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数字时代,传播文化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司马村高跷队也没有落后。他们利用抖音平台,记录下了每一次排练与表演的精彩瞬间,与全世界的观众分享高跷文化的魅力。目前,他们的账号已经拥有了超过1.2万的粉丝,这些粉丝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对高跷的共同热爱而聚集在一起。

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传播,高跷文化得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为高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高跷队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艺术中,让高跷文化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传承价值,发扬光大

高跷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高跷艺术所展现出的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而高跷艺术所传递出的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正是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同时,高跷艺术也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排练和表演中,队员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呈现出精彩的表演。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高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交流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高跷文化,共同守护这份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跷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让高跷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素材丨袁大坤 张博雅

排版丨张博研

审核 |王临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5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微小说:舞龙

穿上大红色的上衣,上衣中间点缀着金色的蜘蛛,两条游龙并排在蜘蛛的两侧,好似在戏弄着蜘蛛,袖口处绣着浅金色花纹,再将宽松喇叭裤套上,用布制腰带将其与上衣束在一起,配上绣花帆布……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故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北岛在《青灯》中有言:“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大半生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岁月无情,在他黝黑的脸庞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在没去池河镇之前,我对乡土情结并没有多大的认识,乃至离家在外上大学,感到更多的也是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不太明白今天为何还有人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明明交通如此发……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三下乡有感:从诗意乡村走来,向未来走去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村掩映万山中”。撑一支长篙慢溯在历史长河的烟波中,滁州,一个风景如画之地,也是人文之美尽绽之处。醉翁曾在山水间留下名篇《醉翁亭记》,“林壑尤美”四字,发……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乡村,方能振兴乡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发进军的紧要关头,而解决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与拓展扶贫攻坚的成果,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促使乡村宜居宜业,无疑是推动国家现代化与……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文化乡村,助力文化振兴

为了切实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感受扶贫取得的成就,助力扶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2021年7月26日,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诗画乡村,同筑百年梦想”软件学院赴安徽省池…… 邱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教科院】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星光引路·童心同行”蓝信封系列活动

【教科院】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星光引路·童心同行”蓝信封系列活动(通讯员吴祥涂湘缘)4月12号下午教育科学学院主办的蓝信封…

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守护怡海小镇的海岸线,共筑生态家园社会实践

怡海小镇,这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浪漫小镇,以其绝美的海岸线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

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安溪县梧桐中学

安溪梧桐中学位于素有“仙境”之称、闻名遐迩的侨乡文化区——安溪县著名侨乡蓬莱镇,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胜地——清水岩山下…

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返南安新侨中学宣讲我的大学实践队

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创办于1954年,坐落于闽南经工商品集散地——南安洪濑镇。其前身为南安私立华侨子弟补习学校,原址梅山…

阳光学院学子返乡助力高考,为学弟学妹点亮逐梦之路

近年来,阳光学院紧扣时代主题,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近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实践足迹遍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

最新发布

“渔”跃云端——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地调研水产养殖数智转型的新趋势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渔”跃云端团队前往江西九江市瑞昌市与彭泽县两地开启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九江当地水产养殖的现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调研与养殖户、养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研发…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健康服务部召开第二次部门例会
(通讯员张容华熊圆鑫许清丽)为帮助志愿者明晰新学期工作规划并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交流,3月7日19点,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学生会健康服务部于景德楼中栋112教室召开第二次部门例会。参会…
从常态化到高质量:”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多维路径
“育人”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旨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
法治宣传接地气:泰州地方性法规情景剧走进社区
为进一步丰富普法宣传形式,提升社区居民对地方性法规的了解和参与度,2025年3月6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深入海陵区东街社区,为老年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普法活动——法治宣传接…
智泊擎岸——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团队研发智控泊离跨界传奇
近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泊擎岸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船舶公司,聚焦“企业智控泊离跨界传奇”主题开展调研。实践团队从实地考察、创新模式、技术研发、合作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团队通过系统梳理…
泰州市法规“乡音”传,社区情景剧“法韵”流
泰州市法规“乡音”传,社区情景剧“法韵”流在法治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当下,让法律法规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全民遵循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近日,“法治+本土文化: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
暨南大学湾区青年 以健康与文化 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2025年新春之际,面对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与文化发展成为关键任务。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健康赋能实践团与共青团花都区炭步镇委员会通过“百千万”校地通结对…
‘智’力返乡——开辟人才“返乡”新路径
近几年,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地位日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如何让乡村留住人…
“桑榆启春”,智力返乡——退休不褪色,“返乡”助发展
时至今日,乡村振兴一词愈发频繁进入公众的事业。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党的20大报告中有36次提到了人才,可见人才于乡村振兴之可贵。乡村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高知人群的供给如何落实,供给方与需求方如何…
“法味乡音情景剧“进社区:泰州地方性法规宣传“活“起来
为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普及工作,增强居民法治意识,3月6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城东社区,以“法味乡音情景里的泰州市地方性法规”为主题,通过沉浸式情景剧与趣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