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月21日-1月23日,95推普实践团成员分别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探寻苗银文化和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了解汉服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挖掘其背后的传承密码与发展机遇,并试图通过深入探究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传承文化、助力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在湘西凤凰,青山绿水间的苗族村落宛如一座隐匿的文化宝库。苗银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实践团成员走进古老的苗寨,拜访了多位苗银制作技艺传承人。在传承人简陋却充满故事的工作室里,他们目睹了传统苗银制作的全过程——从熔银、锻造、錾刻到最后的成品呈现,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对祖先技艺的敬畏与坚守。苗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在此背景下,湘西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不仅为苗银制作技艺传承人提供专项补贴,助力他们潜心创作,还举办各类苗银文化展览和技艺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苗银制作行业。这些举措不仅让苗银制作技艺得以延续,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选购一件精美的苗银饰品,苗银已成为湘西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
而在山东菏泽曹县,实践团成员们则沉浸在了汉服的锦绣世界中。菏泽作为国内重要的汉服生产基地,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设计、裁剪到刺绣、印染,菏泽的汉服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得益于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汉服产业得到了有力支撑。菏泽当地政府顺势而为,打造汉服特色小镇,为汉服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福利,吸引了众多汉服商家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当地村民通过参与汉服制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此外,依托电商资源优势,曹县打造了“曹县汉服”APP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汉服资源,提升产业链沟通效率和发展协同,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便捷获取产业链最新资讯和扶持政策。菏泽汉服产业在产业规模、从业人员、销售额、电商平台利用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曾经以务农为生的村民,如今成为熟练的汉服制作工人,从一针一线中织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菏泽的汉服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传统服饰文化,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这两场非遗探寻之旅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言沟通障碍。在湘西凤凰,苗银制作传承人大多只会说方言,实践团成员常常需要借助手势和当地年轻人的翻译才能勉强理解制作工艺的关键步骤。而在菏泽,一些经验丰富的汉服老工匠在讲解传统裁剪技法时,方言表达也让交流存在一定困难。这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普通话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桥梁。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基因,推广普通话能够打破语言隔阂,让非遗技艺和文化故事以更清晰、准确的方式传播出去。只有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非遗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推广普通话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当乡村的非遗文化能够通过普通话顺畅地向外界展示,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会说普通话的苗银制作人和汉服工匠能够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合作,拓展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次实践团成员的非遗探寻之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溯源,更是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更是让非遗“火”起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征程中,这一行动正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