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至15日,中南民族大学“织梦成金”社会实践队来到贵州省织金县,开展以“苗韵蜡语,多彩交融”为主题且为期三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深入体验织金苗族蜡染这一非遗技艺,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及非遗传承者以及参观丁宝桢文化馆等深入探索织金苗族蜡染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交融,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
寻访非遗工坊:触摸蜡染技艺的匠心传承
2月13日,中南民族大学“织梦成金”队来到作为织金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基地的指承蜡染刺绣馆,在蜡染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苗族蜡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传承人的指导我们体验了融蜡,绘图,染色,脱蜡等工序。蜡刀笔触的轻重,图案的疏密都蕴含智慧。每一幅作品都是苗族历史与自然的对话。
在体验完蜡染的制作过程后队员们纷纷表示蜡染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纹样中的蝴蝶,鱼鸟等元素,既是苗族对祖先迁徙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表现。
图为团队成员绘画蜡花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的蜡染作品
采访相关负责人员,深入探寻文化传承与发展
2月14日,队员们来到依文中国手工坊数字化产业基地,与织依文中国手工坊绣娘负责人王秋雨女生就织金苗族蜡染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王秋雨女生介绍,近年来,织金政府通过“非遗+产业”模式,将蜡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等方式,推动苗族蜡染技艺不断创新与发展,焕发生机活力。
在与负责人的进一步交谈中,队员们还了解到要想蜡染技艺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光靠政府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青年一代的不断参与与创新才能让蜡染技艺持续发展。通过这一次采访,队员们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图为队员采访手工坊负责人
以史为鉴:感悟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2月15日,在实地考察的最后一天,“织梦成金”队队员们来到了丁宝桢文化馆,在对丁宝桢这一织金历史上的名人进行深入了解发现丁宝桢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其一生也都在致力于为民造福,更是推动当体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而文化馆内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如《丁宝桢治水图》都在向世人展示丁宝桢在各方面的卓越贡献。
参观完毕后,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在队员们看来丁宝桢的精神与织金苗族蜡染文化一样都在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体现,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图为丁公祠内部陈列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青春践行使命:让文化传承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
在这三天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当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既是历史的瑰宝,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要引导青年人更多的深入民族地区,在文化浸润中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新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