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织梦成金队”赴织金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探索苗族蜡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
2025年2月13日至15日,中南民族大学“织梦成金队”在贵州省织金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名称为“苗韵蜡语,多彩交融——织金苗族蜡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与凝聚”。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体验苗族蜡染技艺、采访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参观丁宝桢文化馆,探索苗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体验蜡染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2月13日,“织梦成金队”的队员们来到织金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基地,亲身体验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蜡染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蜡染的基本技艺,从绘制蜡花到浸染、脱蜡,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通过亲手制作蜡染作品,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匠人精神的传承。
蜡染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表示,通过这次体验,他们更加理解了民族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采访相关负责人员,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
2月14日,队员们走访了织依文中国手工坊绣娘负责人,围绕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以及如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负责人王秋雨介绍,近年来,织金县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融合等方式,积极推动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
队员们还了解到,蜡染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通过与负责人的对话,队员们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观丁宝桢文化馆,感悟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2月15日,“织梦成金队”来到织金县丁宝桢文化馆,深入了解这位清代名臣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丁宝桢不仅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更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文化馆内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丁宝桢在治理地方、推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通过参观,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表示,丁宝桢的精神与苗族蜡染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
文化交融,凝聚共同体意识
三天的社会实践让“织梦成金队”的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苗族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还通过采访和参观,探讨了民族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将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凝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和深入思考,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未来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