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安骄阳似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红色足迹寻访”实践团队怀揣赤子之心,跨越时空走进周恩来纪念馆。这座青灰色主馆建筑如巨人般矗立,46级台阶象征着总理光辉的46载革命岁月,我们拾级而上,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寻访之旅。
沉浸式课堂:展柜里的大国总理
在“人民总理周恩来”基本陈列展厅,2000余件珍贵文物构筑起立体历史画卷。当泛黄的工作日志与磨损的派克钢笔映入眼帘,团队成员驻足凝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工作纪要,钢笔笔尖已磨出凹陷,无声诉说着“三更未眠五更起”的操劳。在模拟西花厅场景复原区,褪色的中山装、补丁摞补丁的睡衣让尚同学红了眼眶:“课本里‘总理一件睡衣缝补73次’的故事,此刻变得如此真实可触。”
互动式研学: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实践队创新采用“情境还原+角色扮演”模式,在青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区,团队成员换上民国学生装,以沉浸式诗朗诵再现1917年总理赴日留学场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铿锵誓言在展厅回响,引来参观群众自发加入诵读。我们更化身义务讲解员,为中学生们讲述“周恩来与红领巾”的故事,当少先队员们齐刷刷行队礼时,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机。
田野式调研:海棠依旧照今人
在纪念馆广场,我们发放500份问卷开展当代青年价值观调研。数据显示,92%受访者认为总理精神最应传承的是“无私奉献”,但仅37%能准确说出总理诞辰日期。这一反差引发团队深思,随即在抖音平台发起#总理故事我来讲#话题挑战,用青年话语体系创作短视频,单条“总理的外交智慧”播放量突破50万,让红色教育真正“破圈”。
实践手记:
“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时,我的手在颤抖。”队长李想感慨道,“总理用一生诠释‘六个杰出楷模’,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返程路上,团队成员连夜整理出《周恩来精神青年化阐释手册》,计划与全国30所高校联动开展“海棠书信”活动,让信仰的力量在笔尖流淌。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唤醒,更成为青年学子自我教育的生动实践。海棠年年绽放,总理精神永存,我们愿做新时代的追光者,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响彻复兴征程。
作者:尚必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3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