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天坑桃源,下庄天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胡皓月
走近下庄,晴时蓝天白云,雨天迷雾云烟,高山、流水、人家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庄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自立自强。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面对眼前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下庄人用血和汗予以回馈,同心同力,凿出天路,这条与外界联通的路,是希望之路,是致富之路,能让大山深处的人走出去,也让外面的人进得来。现在的下庄,常驻的村民基本都是50-8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和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儿童,年轻人多数还是在外务工。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户人家。
第一户是彭淦哥哥家,他是为数不多的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现主要是在陈列馆办公室做一些管理工作,同时也在小学代课。彭淦哥哥留在家乡,助力家乡的教育和发展,他肩负的是传承。在与他父亲的交谈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他无数遍对国家政策的感慨。他说道:“我们现在的国家真是很好,政府实干为民,下庄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当然也离不开村民自身的努力。”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面貌改善,在他的言语和表情间,我读出了幸福和知足。
第二户是杨梅妹妹家,她现在在骡坪镇的一所中学念初三,因为下庄村当地是没有初中的,所以那里的孩子读书都只能去外面大一点的镇,或者条件较好的就去巫山县里就读。她是从竹贤小学下庄教学点走出去的学生,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她们家客厅的一面奖状墙。从上到下,铺满整面墙的奖状,足可见得杨梅妹妹学习的认真和努力。杨梅妹妹说当时在下庄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只有一名老师,学生也不多,是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因此在上了初中以后,自己在英语的学习上会感到吃力。但尽管如此,她没有丝毫的泄气和气馁,看到她桌上的书本,整齐的书写,一笔一划都蕴含了她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能去到外面更广阔的地方。
第三户是做面条的爷爷奶奶家,现在只有他们两人常住在村子里,子女和孙辈都在外地。谈起孙儿孙女,奶奶满脸骄傲,说家里的孩子一个在永川上大学,一个在浙江工作,自己与他们虽然在地域上相隔甚远,但心里却常常牵挂着彼此。去年纽荷尔脐橙成熟之季,大孙女帮忙出售,收成乐观。孙女还为他们添置了按摩椅,言语间满是欣慰。现在他们俩在家里主要是做一些手工挂面出售,闲暇时就一起坐着看电视,幸福又安逸。
下庄的景,云雾常在,时聚时散,高山绵延。群山怀抱下的下庄村,却有别具一格的奇幻美景。远在山上的瞭望台时,可俯瞰整个下庄村的地貌。
恰逢雨天,我们又见着了薄雾环绕,眺望远方高山,一抹抹绿若隐若现,恍若置身仙境。傍晚雨停,门前草木苍翠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亦没有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污染,慢节奏的生活,让人流连。高山上的“天路”,如同一条盘旋的蛇,往远方无尽延伸,直至目光所不达之处。而这路的尽头是什么,讲不清也道不明,需要下庄人民继续探索,步履不停。
“天路”的建设,是老一辈人呕心沥血,无畏牺牲的壮举;“天路”的建成,让村子里的人能走得出去,也让村子外面的人能进的来。无论是如今纽荷尔脐橙的外销,还是孩子们外出求学,都是修路带给下庄人民的福音。
曾有一盏灯,用自己的微光撕破了黑暗的一角,又经过千万人接力,才让这个世界薪火不灭,温澜潮生。下庄就是这样,一代接力一代,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07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