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大粽子制作文化传承
大学生网报南宁二月八日电(通讯员 李泰泽)。
二月八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黑龙江,安徽马鞍山,宿州等地“执守艺萃,承古耀今”实践团队于上午十二时开始了关于广西横州大粽子制作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此举意在传承大粽子的制作方法,让更多人了解如何制作大粽子。
横州市(横县)虽为茉莉花的盛产地,以茉莉花闻名。但依旧受大粽子文化影响。横县大粽据说起源于宋朝,在横县自古便有 “无粽不成年” 的说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历经岁月变迁,横县大粽从最初的民间食品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在明清时期,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横州大粽子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和完善,选料更加精细,制作更加考究,成为了当地节庆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同时,大粽子的制作技艺也在家族和邻里之间代代相传,传承方式主要为长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2010 年5月30日,横县大粽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横州大粽子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横县大粽连续两届获得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金奖,在第十六届中国美食节上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横县 “中国大粽美食之乡” 的称号,如今已成为具备一定规模和品牌美誉的特色产业。大粽寓意 “大众”,绿豆代表众人,在糯米的包围下聚在一起,即 “团结,合众” 之意,最里层的猪肉也叫粽心(众心),表示大家团结一条心。
下午一时,团队对内人员跟随,学习当地居民,一起体验了一次包大粽子。首先是准备好材料。需要到特定的大粽叶子(与平时我们看到的三角粽叶子不同,大粽叶子相比之下面积更大,更宽,更厚)。将叶子放到水里煮熟,放凉,然后拿抹布之类的东西洗刷干净,然后晾干。然后,开始挑选上好的糯米 绿豆(去皮) 肥瘦相间的猪肉(放胡椒粉,玉米淀粉,料酒,生姜腌制)材料准备完毕。开始制作,拿出木制模具,将两三片粽叶铺好到模具上,放入两厘米厚的糯米覆盖模具,再放入一厘米厚的黄豆铺好,在那个模具的中心位置放入腌制好的猪肉。再按照顺序,放好黄豆再放糯米。将糯米铺好铺平之后,将插出去的粽叶尾折起来,用力摁好,包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形状,然后倒出模具,用红绳子,先横着捆一圈,再竖着,从头到尾的一圈一圈捆好。这样一个横州大粽就制作完成了。工序看着挺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考验你的技巧技术的。实操队员反馈:“不是经常包粽子的,它的叶子的铺放方式,糯米绿豆的用量都会是造成大粽子制作失败的原因。只能说是熟能生巧,才会包的快,包的好。”
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煮粽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煮粽子的火候,水量都关乎着粽子最后的成败。因为火候小了,就会导致粽心不能熟透,不能让粽心的那块猪肉冒油。如果煮时放的水不够,又会导致粽子膨胀,爆裂。因此,在煮粽子的时候,必须时刻注意火候,小火加柴;不时掀起盖子,观察水量,少水就及时加水。正是因为这繁杂的一步,也衍生了一个“守粽人”的称呼。指看火候和水量的人。这样,持续煮个三到四个小时。大粽就完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横州大粽子的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保留和传承,许多家庭仍然坚持手工包制大粽子,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技艺和文化;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食品企业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横州大粽子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活动,为传承横州大粽子注入新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粽子。团队的人员也会努力以实际行动,将横州大粽子传承,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6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