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绘蓝图,七彩义教展新篇
中国青年网洛阳7月25日电(通讯员杨尚可)在过去的两周里,一支由河南科技大学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组成的支教团队“艺科融承,古韵今辉”深入乡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本次社会实践以“唤醒艺韵传承,赋能科技创新”为主题,开展了做宫灯、非遗文化科普、脸谱绘画、科学小实验等传统技艺的魅力,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们对于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于科学技术的热情与兴趣。
六月中旬,伴随着初夏的脚步,团队成员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让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和筹备,团队与实践地区的负责人进行了联系,并亲自前往实地调查,团队向领队老师上报所需材料及设备,并成功申请到实践项目经费,项目答辩,针对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这一问题,团队决定在义教课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环节,采购应急药品和物资等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完成基本准备后,实践团队启动了招新活动,吸引了大量新生报名参与。通过团队的热情和真诚,吸引了越来越多有才华、有热情的同学加入,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贡献力量。
随着动员大会的召开和前期工作的顺利完成,“艺科融承,古韵今辉”团队即将踏上实践之旅。
抵达山区后,支教队伍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当地的学校是一座简陋的小楼,墙壁斑驳,教室里只有几排破旧的桌椅。然而,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让志愿者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关于非遗文化的课堂。他们讲解了中国的剪纸艺术、泥塑、陶艺等传统工艺,并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现场展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科学课上,志愿者们引入了一些简单的科技实验,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例如,通过制作简易电动小车,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电路的基本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表示“希望每天都能上这样的课”。
除了教学,志愿者们还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起大合唱做手势舞拍视频合照,甚至在傍晚时分围坐在一起,听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让志愿者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志愿者们也发现了他们许多令人感动的品质。孩子们淳朴、善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要离开的那天,一个班级的女生悄悄地把自己心爱的礼物送给一位志愿者,并说:“老师,希望你能一直记得我们。”这朴实无华的举动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孩子们对他们的深厚情谊。
图为范荣华在带学生折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梦豪 供图转眼间,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接近尾声。在告别的那天,孩子们纷纷表示不舍,有些甚至流下了眼泪。志愿者们为他们准备了小礼物,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希望他们的未来充满光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志愿者们告别,手中握着亲手制作的剪纸、宫灯和脸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他们手工艺的体现,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达。
离开时,志愿者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们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也收获了成长和感动。这次经历让志愿者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那道光,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支教“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志愿者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艰辛与希望,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之间的联系不会断绝。他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教活动中,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这次经历让志愿者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那道光,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未来,随着“三下乡”支教活动的持续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次青春的远行,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孩子们的未来将更加光明,非遗文化的明天也将更加灿烂。
图为实践队与孩子们大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梦豪 供图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45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