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24日两天,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4人小分队应"寻访老校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号召,对一位大工成立之初即在大工教学的老校友和一位98年毕业于大工并且一直工作在大工的一位老师进行了采访。
孙刘颉老师,目前从事于大工的行政工作,曾经担任两年的辅导员,23日晚,团队基于孙老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大工十几年的发展,在大连理工大学北山大黑楼的10楼华班实验室,对孙刘颉老师进行了采访。
孙刘劼老师
采访中,孙老师动情地向大家分享大工的传统从未变过,无论是她的学风亦或是她的人文。从他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94-98年大工学子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学校的硬件不太好,生活条件差强人意,下课后要很快赶到餐厅否则饭菜就没有了;宿舍屋内狭小,不适合自习,于是学生就在一,二馆占座自习,氛围带动学习,应了“学在大工”那句话,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很重要;曾经的天津榨菜,方便面,486浏览器是他们的记忆......最难忘的是大工进211时,除了科研学生贡献外,所有师生为了在卫生方面不给学校拉分,集体打扫宿舍,操场,捡小石子,那个时候他深深体会到大工的学生们的团结和这个学校带给他的感动。于是,毕业之后,孙老师选择了留校,他愿意和大工的学生们分享,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让他的学生们少走弯路,也希望自己能一直践行大工“人才培养”这一宗旨,奉献于母校,回报母校。
对老师采访过程中
之后,孙老师又对新一代大学生作了一点分析,并给出了他的建议。孙老师说,当代大学生从总体看,协作感少一点,从个人角度出发看问题多一点,俗话说“做成一件事情一人不够,做毁一件事情一人足够”,所以要多多参与集体做事;要对自己未来多做规划,“今天的所有事情是前天、昨天的积累”;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做事情要踏实,做一行爱一行;人难免有挫折,要有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了解做人,理解人性,尊重别人,“性格即命运”,要懂得合作与孙老师的合照......最后,我们问了孙老师对于大工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说,尽管目前大工的发展稍稍落后于一些发展迅速的高校,但是总是有信心、乐观的,他希望未来的大工可以实力在排名之前,可以很快步入快车道;同时希望后辈们好好珍惜大学四年时光,四年之后成为大家想要的模样。
与孙老师的合照
24日上午,团队又去拜访了曾经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的93岁高龄的老教授--吴教授。惊喜的是,老教授的丈夫也曾经任教于大工,之后又去支援了大连大学。
两位老教授
队员们为两位老教授的精神气感到很是欣慰,尽管老教授们已经有些口齿不清、耳背,但大家聊的都很开心。吴老师给队员们讲述了曾经她任教的时候和老师们、学生们的一些有趣故事,陈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些文革时期,还有建校的时候的种种校史。从保姆口中了解到,尽管他们的儿女由于工作关系会很长时间不在身边,但是他们的心态依旧很好,无聊的时候会给保姆讲数学题;屋子里面还挂着似乎很久远的日历,日历上边的画像是老教授们曾经的风采;保姆告诉我们,老教授们很是节约,花不到的钱都捐出去了,身上穿的衣服也是很久以前的,但是很干净,看上去也很新。尽管队员们了解到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来陪老教授们说说话,看看为大工最初的建设奉献出自己几十载年华的老教授们生活的很好,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吴教授教保姆数学与写字的笔记
悠悠六十余载,大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着一段又一段绚丽的篇章。同老校友们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更是激起了队员们对学校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创造者们更加深刻的敬佩与感激。承载着老校友们的希冀,队员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和雄心,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继承者,成为优秀的大工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4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