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即将到来,千家万户又开始忙碌起来。过年,早已刻进了我们的DNA里。现在,让我们往前回溯,看看这古老的基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融入了我们的血肉。
Part1萌芽
年的概念起源于农业。“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作禾谷成熟,古人将谷物生长周期称为年。
上古社会膜拜自然,受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依循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律,每至岁末年初之时,由统治者主持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此时,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人们将春节所在的岁末年初作为具有特殊神性意义的时段,通过虔诚的祭仪,实现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与交流。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Part2 诞生
西汉一直沿用秦代的历法,到了武帝时期,误差开始明显,于是元封七年,汉武帝下诏改历。最终朝廷采用了落下闳、邓平的八十一分律历,改年号为太初元年,此历法也被称为《太初历》。历法规定十二月底为岁末,并确定正月初一为岁首。由此,新年的日期被正式确定下来,沿用至今,春节由此诞生。落下闳编制了太初历,恒定了春节,被誉为“春节老人”,他的故里四川阆中则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Part3 年节习俗的发展
汉魏时期将春节称为正旦、元日等。人们将这一日看成是万象更新的初始,朝廷及百姓都非常重视正月一日的节俗,会举行各种隆重的庆祝仪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汉代的官方会在元旦前的腊日,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正旦当天,汉庭要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正旦大会”,文武百官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汉代已经开始贴门神了,那时的门神是神荼、郁垒,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门神。那时元日也有燃放爆竹的习俗。人们会在元日凌晨在堂前燃爆竹,其目的在于恐吓一种叫做“山臊”的恶鬼。聚会宴饮也必不可少。民间除夕当天打扫庭院,清除杂秽,夜里在一起吃年夜饭。不过饭要余下一部分,称为“宿岁饭”。过完新年,把宿岁饭撒到大街上,就寓意了除旧纳新。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百业兴旺。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世人,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唐宋时期延续了一部分古时的习俗,也流行起了新的习俗——守岁。除夕之夜,家人相聚守岁,欢宴共饮,点燃灯烛,或烧红火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朝开始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明清时期,年节习俗变得越来越丰富,进一步深入民间。燃爆竹,舞龙舞狮,吃年糕吃扁食,拜年,迎财神,看灯会,逛庙会。各种灯摊、年货摊应接不暇,街坊邻里走街串巷,大街小巷热闹不已。
我们从小听着年兽的故事长大,当我们真正去了解春节的发展历程时,便会发现这背后全是文化的根脉。经历了千年发展的春节如今走向了世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够领会到其中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