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泰安2月3日电(通讯员 宋博文)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陶器的产生与发展,更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磨砺,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因此,为探寻陶器背后隐藏的奥秘,推动制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风拾野”社会实践队于1月28日前往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艺部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到达实践地点,联系工作人员
1月28日上午9点,实践队员准时到达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门卫室外,实践队队员主动向安保人员出示了学生证并表明来意。经过安保人员的电话沟通,队员们成功进入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并见到了正在向游客介绍大汶口遗址发现历程的工作人员。得知队员们的来意后,工作人员表示:“大汶口陶器的产生与发展,是依托于大汶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要想真正了解陶器背后的奥秘,必须先对大汶口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于是,在工作人员细致的讲解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大汶口文化十分古老,属于新石器文化,是龙山文化的源头,距今约6000-4500年,延续时间较长,约1500年左右。其分布地区也较广,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北达渤海南岸。而依托大汶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陶器种类更是丰富多样,早期以加沙或泥质的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彩陶虽然数量较少但无比珍贵,极富特色。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向实践队员介绍大汶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博文 供图
实地游览参观,采访当地游客
讲解结束后,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实践队员们决定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深入游览博物馆,体会大汶口文化的深厚积淀。大汶口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精美独特,融合了现代风格和传统元素。整个博物馆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展览大楼,研究中心和遗址保护区。不仅如此,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认真游览了每一个展厅,用心观赏各类文物,切身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游览过程中,实践队员还实地调研了几位前来参观的当地游客,采访他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内心感受。其中一位年轻的游客回答道:“我在中学时从历史书上看到过大汶口文化的介绍,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我的内心依旧深感自豪。今年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便想着再来这里看一看。如今看到博物馆建设的这么好,我十分骄傲,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悠久的大汶口文化。”其他游客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深感欣慰和自豪。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认真浏览大汶口彩陶纹饰的发展变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博文 供图
体验制陶工艺,感悟传承艰辛
游览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进入陶艺部落,尝试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陶器。首先,实践队员在原料区挑选了一些粘性好、质地细腻的黑色陶土。然后他们来到制作区,先将粘土过筛除去杂质,再和水混合,用木棍搅拌均匀后挤压成团。接下来是制作胚体,这一步比较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无需辅助工具,直接用手制作胚体,而队员们是第一次上手,只好选择用模具按压的方法得到胚体。胚体完成后,老师傅带领队员们进入风干区,将他们亲手制作的胚体摆放好。他表示:“胚体的干燥受多重因素影响,一般需要风干几天到两周不等,才能进行烧制。”然而,队员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它经过干燥和烧制成为真正的陶器。“虽然你们等不到,但我可以烧制几个已经风干好的胚体让你们看看这个过程。”老师傅补充道。
于是,在老师傅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队员们与老师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沟通,了解到制陶工艺传承目前面临的困境:一个是愿意了解学习制陶工艺的年轻人不断减少,制陶工艺濒临消失:另一个是制作陶器所带来的收益较低,很多传承人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导致他们为了生计选择改行,不能继续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但其实这些年已经好多了,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助力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我也相信,制陶工艺在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老师傅一边用颜料描绘烧制出来的陶器,一边向实践队队员解释道。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参观陶艺部落非遗工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博文 供图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追风拾野”社会实践队实践队员浏览参观了大汶口博物馆,实地调研了当地游客,与工作人员和制陶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感悟到大汶口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也深刻体会到了制陶工艺传承的困难与艰辛。而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队员将从自身做起,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非遗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8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