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8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福建省龙岩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前往永定客家土楼和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进行参观调查,探索古楼矗立百年背后蕴藏的精巧技艺,在深入家族赓续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闽西革命红土上最纯正的客家文化。
土楼因人气兴,传承因家训续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永定客家土楼。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一路走访多座土楼,并了解到每座土楼背后的历史文化。何为客家?讲解员这样概括道:“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定居于此。‘反客为主’,是谓客家。”而土楼凝结着客家人“落地生根”的生活态度与智慧,每座土楼至今仍有家族居住,“有人气在,土楼才不容易坏。脏了有人扫,坏了有人修,土楼才能长久。”
讲解员在“土楼王子”振成楼前为团队成员讲解客家历史源流(通讯员王文钊 摄)
在振成楼前讲解员指出了一个常见的误区:“客家土楼或圆或方,而许多人都认为客家土楼只有圆的。其实初建时,方型土楼要占大多数,方方正正的房间更适宜居住,但圆形土楼具有更好的防震功能,所以历经岁月,如今保存完好的圆形土楼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实践团一路所见便无声地印证着这一切。
福裕楼院门 (通讯员 吴业鑫 摄)
实践团陆续参观了振成楼、福裕楼、景阳楼、奎聚楼等几座大型土楼。振成楼全貌形似古代官帽,主楼按易经八卦设计;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代表,“三座山”的构造象征着该土楼主人林家三兄弟团结一心,将老三的房子安排在中间,也体现出客家人尊老爱幼的美德……
实践团成员参观客家祖辈的家训(通讯员 王文钊 摄)
土楼里亦是人才辈出,子女不乏博士,这离不开客家优良的家训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树德务滋”、“志洁行芳”、“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言法行则,福果善根”、“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等醒人策人之句以对联、牌匾等形式遍布土楼的角角落落。
“无论是‘客家’一词精悍的解释,还是土楼呈现在眼前的震撼,都让我对这个民系顿时肃然起敬。不同于‘落叶归根’的说法,客家人‘落地生根’的生存之道更让我对客家文化产生深厚兴趣。此次永定土楼参观调研让我收获匪浅!”实践团成员吴业鑫这样感慨道。对于客家文化历史,实践团在土楼参观中仅见得皮毛,而客家家族、家训文化已然激起实践团成员的学习探究兴趣。为深入了解,实践团当即决定次日前往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参观学习。
承中原接当地,亲传承近根缘
7月18日下午三点,实践团准时到达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在博物馆副馆长曹培发先生的介绍下,实践团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手工技艺、宗教信仰、名俗活动、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去了解这一支庞大汉族民系深厚的历史文化。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作为客家人突出的优良传统,蕴藏着客家背后的文化密码。“以耕立性命,以读立高德”是客家人扎根他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世代流传的习俗。
上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关于“耕读传家”的习俗(通讯员 王文钊 摄)
在定居发展过程中,客家人灵活融合中原与地方技艺,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百技,涉猎建筑、木雕、砖雕、彩绘、服饰等生活中各个领域。展厅以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其详尽精美令人赞叹;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客家人有着自己的传统礼仪习俗。从迎接婴孩降临到长大成年、嫁娶、成家,再到步入晚年,优良的传统礼仪习俗不是墨守成规的条条框框,反而饱含客家人对生命的珍重和生活的热爱。其中独具地方色彩的“男过整十、女过一”的过寿习俗也引发了实践团的交流与讨论;戏曲曲艺、客家音乐等也是客家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木偶戏、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树叶吹奏技艺等各式各样的曲艺表演彰显出客家的文艺繁荣……
上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客家生活角落还原(通讯员 吴业鑫 摄)
来到客家族谱馆展厅,讲解员从客家族谱、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特征、族谱文化在台湾及海外的传承弘扬等方面逐一介绍,突出了客家族谱的根、祖、脉、缘、源等特点,演绎出了客家族谱的深厚内涵。借助展厅内丰富的文史资料,实践团成员也寻找出了各自姓氏的宗源、宗祠对联及祖训,增添许多新的认知。
实践团成员在客家族谱馆中了解百家姓的来历(通讯员王文钊 摄)
实践结束后,成员们在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大家一路上回味这些天的见闻与经历,相互分享体会感悟,对于“客家”的概念在脑海中逐步深刻,也更加敬佩劳动人命的智慧与胆识。本次实践活动如期结束,而客家故事仍恒久发展。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通讯员 吴业鑫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6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