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作了一些了解。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心位置,与南大门、纪念堂、北大门在同一中轴线上。1949年4月28日奠基,1950年5月1日落成,和北面的革命烈士纪念堂为陵园初建时的两大主题建筑。塔高45米,塔的建筑形式为五角亭柱式(亦称五角立体塔型),全部有花岗石、石灰石、钢骨水泥构成,分为塔台、塔身、塔顶三部分。塔顶缀以大型景泰蓝质红五星。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为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塔周镶有大小石碑10块,镌刻着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在题词碑的上方镶有5幅石质浮雕,反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消灭国民党军美械74师的战争场景。十根石柱的顶端,塑有10组工农兵青妇支前拥军、站岗生产、参军参战、支援战争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这个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由于学校组织进行社会实践,我便选择了山东革命圣地临沂,并选择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关于烈士陵园我印象很深的有纪念堂内影壁上的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便是周恩来、任弼时的亲笔专题。达尔文曾经说过,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那么,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布尔沃曾经说过,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既然如此,一般来说,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我不禁想到八路军战士行军时穿过的雨衣、用过的文件包、沂蒙军民使用的大刀、儿童团站岗放哨用的红缨枪……一件件珍贵的历史实物,见证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红色的烈士墙上镌刻着在华东战场上牺牲的62576名烈士的名字,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大青山战役中近千名烈士血染青山,粉碎日军的“铁壁合围”;渊子崖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的沂蒙人民用土枪、土炮、铡刀、镢头等与日军血战,杀死日军120余人,147名村民和地方干部壮烈牺牲……惊心动魄的战斗史料,令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在这里,沂蒙精神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通过自觉的模范行动展现出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饱受“三座大山”压迫之苦、对新生活充满强烈向往的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和崇高的精神,积极参军参战,碾小米、做军鞋、送弹药、抬担架,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6万多革命烈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这里驻足,重温峥嵘岁月,感受壮志豪情。党的培育,血与火革命战争的洗礼,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逐渐形成了坚信党的领导、热爱人民军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政治信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自我牺牲的价值观念。沂蒙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觉悟,无疑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我们600公里行军的意志也在这支强大的军队中体现出来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正是这支队伍的军训口号,我们身为一名中国人,难到不应该发扬这样的精神吗?这次“红色之旅”,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民为了反抗侵略者,不论男女老少都愿意参加反抗恶势力的战争中。他们一心为国,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挽救祖国的精神,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却和革命先辈们完全不一样,我们只是生活的年代比先辈们晚,生活条件好,但是我觉得当年先辈们的那种精神不应该消失,而我们在这个年代中却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的精神了。想想当年革命的不易,二万五千里长征,吃草根,皮带……才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14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14万人只有2万人的资料完全,而剩下的十几万人甚至无法查阅到资料,从这点可以看出当年群众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可以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取得胜利,只能说明他们有一股为国宁愿死的精神,也正是他们有一股这样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里有一个英雄是我要学习的他叫“秦绍勒”他为了祖国不愿意连累别人。正符合向哥教育我们的“我们身为一个集体,不要光考虑自己”。 我们将永远怀念革命烈士,永远不忘人民英雄们的丰功伟绩,永远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振兴而敬业奉献!
我们来到在红色沂蒙这片革命的沃土上,一定要懂得昨天,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为建设大美新临沂努力工作、学习。挑战明天,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铸就高尚灵魂,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为民族献身的革命战士,为党牺牲的忠诚战士,永垂不朽!
此次学习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在学习中勤勉努力、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虽然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微不足道,每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奉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们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通过这次的参观,我相信对我们所有学生都是难忘的,我们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让历史重演!
姓名:管夫冬
班级:文2201-1
学号:202201501151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5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