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韶关7月12日电(通讯员 梁欣彤)在2015年,宰相粉成功入选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其制作技艺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既展示了粤北劳动人民手工制作美食特产的传统工艺,又演绎了岭南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俗,还深藏着“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名人渊源。为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2日,广州新华学院逸仙·始兴社会实践队前往始兴县隘子镇宰相粉生产基地。在前往实践地之前,我们成功与隘子镇满堂村书记官炳权同志和宰相粉非遗传承人官国林师傅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带领下参观宰相粉的制作过程并亲手体验制作宰相粉。
宰相粉之由来
宰相粉,又称清化粉,形似朝笏,透明清白,炒而不烂、煮而不糊。宰相粉产生于唐朝,传说盛唐名相张九龄小时候常常熬夜读书,他的母亲每每看在眼里,就疼在心里,总想做点东西给他充饥,几经摸索,她终于利用当地优质米、山泉水,发明了一种可煮、可炒、可炸、可储放的食品,给九龄作夜宵。张九龄后来做了宰相,人们就把他小时候吃的这种食品叫做宰相粉。沉淀了1000多年的宰相粉制作技艺于2015年成为省级非物质遗文化遗产,技艺带动产业,产业助力振兴。千年同味,非遗的非凡魅力,在这里,凝固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图为晾晒中的宰相粉。 通讯员赵嘉恒 供图
图为宰相粉产品。 通讯员赵嘉恒 供图
宰相粉——始兴人民智慧的体现
为进一步了解宰相粉的制作流程,队员们对宰相粉非遗传承人—官国林师傅进行了采访,官国林师傅在采访中介绍道,宰相粉制作工序繁多,有选米、浸泡、磨浆、蒸煮、晾晒、过水、切粉、团粉、晒干等。其间,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对宰相粉品质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始兴人将宰相粉的制作工艺世代传承,成了粤北地区家喻户晓的特产,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官国林师傅还表示:“作为宰相粉的非遗传承人,我有义务去做好宰相粉的传承与推广,不仅要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品尝到宰相粉这一蕴含着始兴人民勤劳打造出来的美食,还要让更多人了解其制作技艺,进一步将宰相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图为官国林师傅向实践队队员介绍宰相粉。 通讯员赵嘉恒 供图
宰相粉的创新与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要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优势并进行传承与保护,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隘子镇满堂村书记官炳权书记和官国林师傅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宰相粉的生产基地,队员们井然有序地观赏了宰相粉的制作工序并拍照记录,从宰相粉的古老制作工具再到机械生产,队员们感悟到非遗传承人从传统到现代社会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
图为宰相粉制作基地。 通讯员赵嘉恒 供图
体验过程,感悟工匠精神
参观完宰相粉生产车间过后,队员们来到了宰相粉晾晒场参观宰相粉的晾晒过程并帮助宰相粉的制作人员晾晒宰相粉,队员们将宰相粉米皮整张剥下来,平铺在竹筛上进行晾晒。别看方法简单,实践起来可是非常艰难。一不小心就会将米皮撕烂,导致整张米皮都会被浪费掉。通过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不管是非遗项目的传承或是非遗项目的经营,都离不开匠人们最为可贵的不懈坚持,队员们也立志学习并弘扬与传承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图为队员们在体验晾晒宰相粉。 通讯员古泳怡 供图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世代传承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积淀下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都应当肩负着的伟大使命,将非遗价值进行最大化地传播,融入当下美好生活,打造非遗文化县城,带动乡村振兴,将宰相粉制作技艺文化铭记于心,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闪耀。
图为实践队于宰相粉生产基地进行大合照。 通讯员赵嘉恒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30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