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 年 2 月 25 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 “偶” 团队的成员们满怀热忱,踏入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对桂平杖头木偶戏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深度调研,力求为其传承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走进展示所内,精美的杖头木偶瞬间吸引了团队成员们的目光。形态各异的木偶,无论是威风凛凛的武将,还是温婉动人的旦角,从选材到雕刻再到上色,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无尽心血,无声地诉说着桂平独特的地域文化。
据了解,桂平杖头木偶戏源远流长,自汉代起源,唐代兴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曾经,在桂平的土地上,民间艺人凭借着即兴的表演,用桂平土白话、本地材料制作的道具,为人们演绎着劳动、爱情、生活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每到节庆之时,戏台前人声鼎沸,艺人灵活地操控着木偶,唱念做打间,将一个个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赢得阵阵喝彩,成为了桂平人代代相传的美好记忆。
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使用土白话表演,语言障碍使得年轻观众和外地游客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而且,学习木偶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济回报却十分有限,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传承人才出现严重断层,老艺人的高难度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与此同时,现代娱乐方式的激烈竞争,使得木偶戏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加上手工制作木偶成本高昂、资金不足,道具老化破旧,进一步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面对这些困境,多链兴 “偶” 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积极联合展示区管理部门、木偶戏传承艺人等多方力量,群策群力,探索解决之道。在剧目创作和表演形式上,团队建议保留传统技艺的精华,同时融入当下的时代热点,创作出如 “乡村振兴新貌” 等新剧目,并采用普通话与土白话相结合的 “双语” 演出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和理解。在宣传推广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木偶戏的精彩瞬间、发布制作背后的故事,以及邀请网红博主体验木偶戏创作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 “偶” 团队的这次调研行动,为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他们表示,未来将会持续关注和跟进,不断优化传承方案,让桂平杖头木偶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继续书写桂平文化的绚丽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1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