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5日电(通讯员 刘竖方)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的非遗具有的鲜明地域特点,从而更容易引起世界的关注。为了解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现状,2023年1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前往青岛市即墨国华工艺厂,探索即墨花边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据了解,即墨花边是一种在青岛即墨地区传承了几百年的单线织绣技艺,在其漫长的继承、演化长河里,其基础技艺与乾隆年间流传的小扣锁相融合,又吸收了烟台、威海甚至欧洲等地技法之精华,使即墨花边与各种织绣手法互相作用,彼此融合,经过长时间的历史进化,组合成一系列带有强烈民族传统色彩与即墨艺术格调的手工织绣针法,因而针法工艺独特,造型宛如浮雕,是中西文化相交融的典范,更是在国际市场被誉为“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花边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即墨花边并不是“庙堂之高”而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单、被套、窗帘、沙发靠垫等上千种规格近千个品种。小幅作品精美绝伦,是一种时尚高档的消费品和艺术收藏品;大幅作品高贵典雅,是各国重要场所的装饰用品。工艺师傅更是骄傲地说:“今天的人民大会堂会客厅使用的沙发装饰品就有很多即墨花边产品呢,我们的工艺绝对是顶顶好!”
国华工艺厂的工艺师傅一边带领着实践队员们在厂内参观,一边告诉实践队员,“即墨花边的织绣手法整合了包括缠、拉、露、镶等在内的20余种技艺与80余种运针技巧于一身,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探寻即墨花边文化,沿着师傅们的创作足迹,感受师傅们对花边创作的极大热情与无限热爱。
图为工艺师傅为队员介绍花边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时代在进步,民间习俗、文化空间都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在当代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一百多年的传承中,即墨花边始终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者的审美情趣在发展、在演变。王元芳说:“随着市场的需要,即墨花边的设计发生变化,即墨花边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减工不减美,第一是适宜生产,必须要懂生产,要有专业的设计师,第二是用工要巧、少的情况下还显得美,显出工艺价值要高,这就是最难的一点。”
即墨花边的颜色均为本色或漂白色,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带有明显的西方艺术特色,深受外国友人喜爱,远销海外。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意大利、比利时、法国、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洞悉花边流行趋势,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即墨花边第三代传承人王军在地跨欧亚两洲、东西文化交融之地的伊斯坦布尔成立了ELEL公司和货品中转仓库,使其成为即墨花边通往欧洲的中转站和瞭望世界的窗口。即墨花边不仅是中国百姓的家居用品,也早已成为西方家庭赠送儿女结婚、出嫁最为珍贵的礼物。王军说:“传统的东西,怎么能把它传下去,我们就不断地开发一些新的东西。”以往即墨花边出口多以单件为主,而对欧洲市场了如指掌的王军打破常规,自行设计了系列成套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图为成套花边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即墨国华工艺厂乘着“抖音”的东风,通过直播推介即墨花边,迅速打开国内市场,在疫情之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也给实践队员们开阔了非遗传承思路,为何不借助即墨花边在国外的市场,像李子柒那样通过媒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呢?要想实现非遗有效的国际化传播,关键在于在传播的形式和路径上有所思考和创新,要以目标读者和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借助优势媒体进行传播。数字化传播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特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递的多是碎片化内容,易于人们理解。即墨花边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极容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借助语言、音像、动画等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介绍和宣传,是非常适合且会有很好传播效果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先行、实现文化软着陆、帮助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成为地方发展的共识。非遗,特别是国家级非遗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国际化传播,不仅可以推动中国非遗的传承,亦能实现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希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图为队员在即墨国华工艺厂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6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