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不乱扔垃圾”不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垃圾处理也不能完全推给政府,“垃圾填埋场”的超负荷运营,“焚烧垃圾”造成的空气污染都在表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现代都市。只有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妥善地进行收集和运输,再在末端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才能真正挣脱“垃圾围城”的困局。
因此,自6月20日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见‘圾’行事,携手同行”志愿团队在江苏各地开展推动民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的志愿活动,我主要在南京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通过问卷调查、给小朋友们开展公益小课堂以及自己身体力行进行垃圾分类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与开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街道上看到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公共垃圾桶,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人就是想怎么扔就怎么扔。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美好家园,要从源头上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工作,应从“要我分类”的被动性向“我要分类”的主动性上下功夫。
通过开展公益小课堂,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通过玩你画我猜、知识竞赛、猜谜语、垃圾分类飞行棋等方式汲取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形成需要垃圾分类的相关意识。“垃圾分类”犹如一只蝴蝶,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乎只改变了人们处理垃圾的方式,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影响力将逐渐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随手扔”变为“随手分”,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固然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痛苦的转变期,但一旦实现,不仅科学的垃圾分类会变成常态,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除此之外,我还提前与赛虹桥街道办社区取得联系,在结合该社区的疫情防控条件下,参与到当地志愿服务组织中帮忙清理街道、社区、学校,分类垃圾,同时鼓舞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垃圾分类的乐趣。好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免不了需要人们突破舒适圈,但“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忍过这些“不方便”和“不习惯”,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我们的城市才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一些问题,并想到了一些解决措施。如: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民众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同时教会民众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民众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此外,我们可以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民众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不能因为垃圾分类习惯难养成,就不选择尝试就拒绝开始垃圾分类,虽然过程繁琐,但对于保护环境,对于绿色城市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只有个人、家庭、社区等每一个微观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才能避免城市的“最后一公里”被垃圾掩埋。实施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相信会有更多民众支持垃圾分类,共同为我们的美丽中国出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2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