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8月22日电(通讯员 赵颖 曹叶)继对盱眙龙虾集团虾稻共作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后,为了解虾稻共作模式推广政策在个体养殖户中的普及度与落实度。2022年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不怕困难”暑期实践队第二站前往盱眙县典型虾稻共作地区穆店镇永华村进行访问和实地调研,以探究虾稻共作这一创新模式给农户们带来的效益增收和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据实地调研前的线上资料收集中得知,穆店镇永华村是盱眙县较早一批进行虾稻共作模式养殖的村庄。自2015年起永华村党总支书记杜守军率先进行虾稻共作养殖,后逐渐带领起全村进行虾稻共作,截至2021年,永华村已有虾稻共作大户(50亩及以上)60余户,虾稻共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近40%,并拥有一项县级示范项目。基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对永华村的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访谈形式。
15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盱眙县穆店镇永华村拜访了虾稻共生家庭农场主陈志勇。实践队员在陈先生的介绍中了解到,2017年起盱眙地区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部分农户在政策热潮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此陈先生及其朋友于2018年起在永华村进行虾稻共作模式养殖,共承包600亩土地,自家以家庭农场形式经营173亩,截至目前陈先生的农场亩产大约为1200斤水稻、150斤成品虾。烈日炎炎下看着陈先生肆意滴落的汗水,实践队员问到其从事虾稻共作产业的经济收益,“行情这么好,这五年来您肯定赚了不少吧。”但陈先生却表示开始几年年年亏损,总金额达80多万元,近两年才达到收支平衡。带着疑惑的实践队员在之后的深入对话中了解到:陈先生的主要亏损在龙虾养殖部分。陈先生及朋友在此之前均未有相关经验与养殖技术,只能依靠药品销售公司的技术人员帮助,这便导致其在龙虾养殖过程中发生一些经济损失。据其回忆到,第一年养殖时曾在五月瘟时重复投入虾苗,导致不小的亏损,随后的几年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如今对于虾稻共作模式也总算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才逐渐实现了收益。
15日下午,实践队员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联系到了永华村的另一户经营虾稻共生的农场主万保国。在电话中了解到,万先生也是从2018年从事虾稻共作模式,承包了约100多亩土地,大约于第三年实现了收支平衡。在采访中获悉,万先生的家庭农场基本运营情况与陈先生大致相似,同时表述了一些发展瓶颈问题:例如药品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稻虾产量无法进一步提升;同时虾稻米缺乏销售渠道,无法更好实现其经济附加价值等。
结合对两位家庭农场主以及永华村报账员简先生的采访,实践队员对永华村目前进行虾稻共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投入成本较高。永华村养殖户在土地扭转过程中以二等承包居多,导致养殖户在土地承包费用上相对较高,平均每亩承包费用在800—1000元之间。其次该村有部分宅基地复垦的土地投入虾稻共作中,因其土质低下导致水稻产量减少以及药品使用上的费用增加。
二、技术难以普及。永华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村里会不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并且杜书记的儿子作为相关技术人员也会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但是时间精力属于现实问题,并且每户投入不一,暂时无法做到技术指导精确到户。
三、售货渠道匮乏。永华村虾稻共作产物基本都就近卖给当地商贩,特别指出的是虾稻米,经过实践队调研,虾稻米在生产过程中属于有机产品,营养价值更高、口味更好,市场上的龙虾米按层级可售卖8—40元不等,但是目前永华村因为没有米厂进行独立的品牌加工生产,农户大多按传统稻米销售给粮户,因此在这部分销售上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创新是第一动力,盱眙地区虾稻共作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步成熟稳定,但安于现状是万万不可的,通过此行对永华村的调研,针对其发展现状,实践队员讨论思考后初步总结以下三点建议:
一、技术培训深入到户。据了解盱眙县农、渔业部门每年都组织相关技术培训,但由于散户较多、人力资源有限等问题难以全面覆盖养殖户,可以以镇或村为单位,以一季度为周期,交替性培训养殖户,充分发挥永华村“红星驿站”的作用,逐步做到技术培训深入到户。
二、因地制宜提供优惠。由于永华村有部分土地是宅基地复垦而来,其土地的养分不足,因此在产量上低于传统耕地。可以由村部组织对承包户减免部分承包费用,使得养殖户以更少的投入取得更多的收益。
三、多渠道增加附加值。永华村几乎全部养殖户的稻米是以普通稻米的形式进行售卖的,这使得经济收益大大减少,村部可以寻找稻米加工厂合作,帮助没有加工渠道的养殖户生产虾稻米,从而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结束永华村的调研后,实践队员将继续前往其他地区深入调研,综合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验证我们所提出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探索出最适合的可行之法,借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9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