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日记|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寻骥”调研团成员张文静日记
8月20日,我和丁彦文回到我曾经的母校——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初级中学进行实践活动。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我感受到母校传承着的教学理念,也体会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母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的改进。
几年前,第五初级中学还是一个只有2000人左右的区级中学,学生大多来源于附近村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实为一般。通过与李老师电话了解,他已经在第五初级中学任教20余年,与各类教师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对于学校曾经的师资力量很是忧虑。
所幸的是,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申请建设资金,建设了塑胶跑道、重整校园卫生、改建新楼、更换桌椅;大力招聘优秀大学生、研究生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宣传,招收更广泛、更优质的学生。五年过去,现在的第五初级中学与曾经的它相比,进步迅速,已是平桥区为市高中输送优秀学子的重要学校之一。
但是我们还了解到,与市里的第七中学以及第九中学相比,第五初级中学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第七中学和第九中学位于浉河区,算是信阳市的繁华市区。这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是经过地方教育局考评的,也都是任教几十年的老教师,教学质量有保障。同时,招收的学生大多自小接受着更好的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各式荣耀。与这些学生相比,来自乡镇的学生自小教育条件一般,父母也缺乏培养意识,大多数只是死读书,且读书成效一般。我作为一个乡镇的学生,与很多进入信阳市最优秀的高中的七中九中学生相比,差距立显。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提前学习的高一的内容,对未来也有清晰的规划。而我只是跟着老师的进度,甚至被甩在后面。只会读书的我并没有傍身的才艺,也没有很好地交际能力。在一个都是优秀学子的地方,当初的我只感到后悔与自卑。
现如今学校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理念的差异、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下一代的发展方向。
这次回到学校,我为还在学校刻苦的学弟学妹们自豪,也为他们担忧。我希望真正有一天,母校的设施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生源等都能够比肩甚至超越另外两所学校,为信阳市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在同一起跑线奔跑,为每一位学生点灯,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张文静、丁彦文
外国语学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9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